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屈光不正 > 近视
编号:13545672
探讨高度近视眼屈光度与眼轴在不同年龄段的进展及其相关性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1913
     【摘 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轴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轴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轴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轴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轴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轴相关。

    【关键词】高度近视;进展;屈光度;眼轴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1

    近视是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屈光性眼疾,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屈光度大于-6.00D的近视,其发病率为0.95%,而其在近视人群中的比例达18%~24%[1-3]。通常认为,角膜屈光力、晶状体系统、眼轴等是影响近视眼屈光度数的主要因素,近年的研究已经证明眼轴的异常延长是导致高度近视的决定因素。但以往的研究偏向重视基因学的定位,而忽略了高度近视本身疾病发展过程的研究。究竟它在不同年龄段如何进展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屈光度与眼轴等参数之间关系如何,至今鲜有文献报道。故本课题旨在研究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以及每个阶段屈光力和眼轴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轨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176例(352眼),其中男96例(192眼),女80例(160眼);年龄3~67岁,平均(39.52±12.19)岁。经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检查,排除眼部其他器质性疾患。屈光度取等效球镜,范围-6.00~-30.00D,平均(-15.60±5.39)D。按不同年龄段将176例(352眼)分为四组:≤14岁组32眼(9.1%);15~30岁(包括30岁)组96眼(27.3%);31~50岁(包括50岁)组164眼(46.6%);>50岁组60眼(17.0%)。

    1.2 检测指标 ①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查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②近视屈光度:检查前以托品酰胺散瞳,采用TOPCON RM 8000型电脑验光仪,并行视网膜检影验光,以插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并将散光屈光不正度数与等效球镜度数进行换算;③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采用DGH-400型A超诊断仪检测。均由资深医师负责,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度近视屈光度、眼轴的进展 按年龄组顺序比较,2组(15~30岁)比1组(≤14岁)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轴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此后2組(15~30岁)与3组(31~50岁)、3组与4组(>50岁)的屈光度、眼轴都没有明显差异。四组间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角膜屈光力都没有明显差异。

    2.2 各年龄段高度近视屈光度、眼轴的相关性 总体而言,高度近视眼屈光度主要与眼轴相关(r =0.649),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并且在各年龄阶段,屈光度无论如何发展,始终与眼轴密切相关(r=0.728±0.119)。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15~30岁高度近视眼比15岁以下者近视明显加深,眼轴也相应延长;而30岁后者屈光度和眼轴变化量都不明显。这说明,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近视程度不再继续加深。同时,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高度近视眼屈光度主要由眼轴过度延长引起,两者之间相关性较高(r=0.649),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增加1.73D,这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而且屈光度和眼轴的这种相关性在各个年龄段都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

    高度近视作为一种较明确的遗传性眼病,往往发病于幼年,并且病情进展时间和幅度都高于中低度近视。中低度近视往往起于10岁左右,一般在20岁之前达到稳定状态而不再进展。而本文显示高度近视从幼年发病(由于临床实际操作性一般确诊患儿年龄都会在3岁以上,而其真正发病年龄待确定),直至30岁近视一直处于进展状态,其屈光度、眼轴、玻璃体腔深度都在相应地生长发展。这一点对临床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对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为高度近视患者的儿童,生后每年需进行眼科检查以尽早发现、诊治和随访下一代高度近视的发病,这对于患儿长期的眼部健康和整个社会群体的疾病研究有重要价值;②高度近视患者意欲行角膜激光手术或眼内屈光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或透明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以矫正其高度近视者,随访年龄须达30岁以上,由于30岁之前其近视仍处于进展过程中,故过早手术对手术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都产生不利影响;③后巩膜加固术是至今唯一可能控制眼轴过度延长、高度近视持续恶化的手术方式,虽然对此手术在眼科界褒贬不一,但对其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寄予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后巩膜加固术的具体时机也有一定的建议性,即手术应在30岁之前即高度近视稳定之前进行,如果患者年龄超过此限且其近视已基本稳定,再进行后巩膜加固术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孙长文,王勤美.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与眼轴相关性的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2007,15(4):305-307.

    孙长文,王勤美,薛安全. 高度近视眼的眼轴、屈光度、前房深度及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研究[J]. 浙江医学,2007,29(8):414-416.

    翟英,张斌,贾志旸. 成人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角膜屈光度的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2008,4(2):122-124., 百拇医药(宋晓霞)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屈光不正 >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