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53752
茵陈篙汤配合内镜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吴寿洪 陈海德 郑定容
第1页

    参见附件(1158KB,2页)。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384-02

    第一作者简介:吴寿洪,男,本科,外科主治医师。

    第二作者简介:郑定容,男,本科,检验副主任技师。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内镜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结合组,24例)采用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和茵陈篙汤加减方治疗。常规治疗组(常规组,22例)采用胆总管取石加T管引流术治疗。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药配合内镜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效果良好。

    【关键词】胆道感染;急性;中西医结合;内镜治疗

    急性胆道感染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仅次于阑尾炎而位居第2;[1]笔者通过采用中药配合内镜治疗急性胆道感染,并与外科手术取石加T管引流的常规组比较,现将临床观察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参照卫生部1992年颁发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B超探查确诊。②中医辨证:湿热型: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放射右肩部,恶心、呕吐、黄疸或便秘,右上腹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莫菲氏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T 38℃~40℃,WBC 10~20×109/L,黄疸指数10~30U。③脓毒型:具有湿热型表现且更重,或伴见中毒性休克表现,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T≥39℃,WBC≥20×109/L,黄疸指数≥30U。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有免疫系统疾病史;②半年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史者;③不愿接受该治疗方式,或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1.2 病例分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将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46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73岁,平均45岁。分为中西医结合组(结合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22例,结合组和常规组,两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入院后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西医治疗:用0.9%生理盐水250ml加头孢曲松钠注射液3g、氟美松5g静滴,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静滴,每日2次;连用5~7天。若疼痛剧烈者,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入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氢钠甲奈醌注射液16mg静滴,每日1次。并视病情适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插胃管行胃肠减压和抗治疗期间宜进清淡饮食,忌食油腻辛辣之品及酒类等。

    1.2.1 结合组:人院后立即行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于Oddi括约肌炎性狭窄或胆总管结石嵌顿于壶腹部者,先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排出嵌顿结石后再行ENBD 引流。该组病例经内镜治疗后给予中药服用。中药疗法:茵陈篙汤加减:茵陈20g,大黄10g,桅子12g,柴胡10g,枳壳12g,金钱草15g,白芍15g,牡丹皮15g,甘草5g。伴发热者加黄芩10g,蒲公英25 g;呕吐者加法半夏12g,竹茹15g。每天1剂,温水送服,早晚服用;连服 7d为一疗程。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比较均采用X2检验。

    3 结果

    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胆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与发病机制是由于胆道梗阻,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病变。其胆道梗阻及胆汁淤滞后,胆囊内的胆汁不能排出,发生胆汁浓缩和成份改变,高浓度的胆汁或胰液反流可引起胆囊的化学性急性炎症。细菌感染有重要作用,多继发于胆道梗阻后,亦可由蛔虫将细菌带入胆道,或肠道内细菌经门静脉至肝,经淋巴管或随胆汁排泄入胆囊,少数败血症也引起胆道感染性炎症。临床治疗除一般处理外,都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或配合中药治疗。[2]

    研究表明,经过茵陈篙汤加减配合内镜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说明茵陈篙汤加减配合内镜治疗方法对炎症消除比较快速。这是因为:急性胆道感染属中医“胁痛”、“结胸”、“黄疸”范畴。湿热型证属肝胆湿热,瘀毒内蕴,腑气不通之少阳明病证。脓毒型则为湿热瘀毒内蕴,酿毒成脓。根据其病理机制与“六腑以通为用”的特点,治疗宜疏肝利湿、活血解毒、通腑泄热。

    茵陈篙汤源自汉张仲景《伤寒论》,方由茵陈篙、桅子、大黄三味药组成,主治湿热黄疽等症,[3]在临床中用自拟的茵陈篙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篙含有茵陈酮、香豆素、绿原酸以及咖啡酸等成分,但能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是一种“甲基七叶内酯”(Demethylesculetin即脱甲基七叶亭);大黄具有利胆、泻下、健胃、抗菌作用,能显著提高胆汁流量;金钱草有明显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作用 且对多种杆菌、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4]所以中药处方中以茵陈利胆清热为君,大黄通降腑气逐淤为臣,辅以桅子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柴胡、积壳行气导滞,白芍柔肝缓急,牡丹皮活血祛淤,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相得益彰,能对准病因、病机治疗,再随症加减药味,并配合ENBD的综合治疗,ENBD作为一项微创治疗技术,具有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通畅引流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病情迅速得到缓解,控制感染,改善全身中毒症状。故而疗效显著。

    总而言之,我们的实验结果能为急性胆道感染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用中药配合内镜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比单用西医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一种治疗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5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