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2009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52683
倒三角形法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321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张 翔 刘小英 王 杰 董 钏 罗 刚 蒋振华 白 斗 柳庆君
第1页

    参见附件(674KB,1页)。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17-01

    [摘要]探讨一种新的改良术式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方法:运用改良的倒三角形法对321例行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实施切除,随访1年,观察其预后及恢复情况。结果:321例中,除12例愈合延迟瘢痕较重外,无一例复发。结论:倒三角形法是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方式;改良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一常见病,常见治疗不当或手术后残余瘘管而导致复发。我科从1996年至2007年对321例先天性耳前瘘管行倒三角形法手术切除。随访1年均无复发,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21例患者中女183例,男138例是,年龄2岁至45岁,平均19岁。其中左耳147例,右耳135例,双耳39例,共360侧耳。有瘘管感染史者171侧耳,有瘘管摘除手术史复发者33侧耳。327侧耳瘘口均位于耳轮上角,瘢痕位于其前下方,33侧耳无明显瘘口,仅在瘢痕区似瘘口有分泌物溢出。瘘管穿过耳轮软骨69侧耳,穿入耳后2例。术毕解剖瘘管327侧耳,其中末端含囊肿186侧耳;有2分支瘘管228侧耳,3分支瘘管25侧耳,5分支24侧耳。术后327侧病理确诊为耳前瘘管。有瘘管摘除史33侧耳病理27侧耳有残余瘘管组织,12侧耳均为瘢痕组织。

    1.2治疗方法:常规术前准备,99例小儿全麻插管,222例局部浸润麻醉。327侧耳术中常规亚甲蓝着色,11侧耳有瘘管既往手术史者未使用亚甲蓝。在瘘口区皮肤做梭形延长切口约2cm,有瘢痕组织者做梭形延长切口约3cm,没切口皮下周围松解,上达耳轮上缘骨膜下,下至耳屏;前界至耳轮上缘约1cm;深面达到但不超过颞浅盘膜;若瘘管穿行耳轮上脚,连同耳轮上脚软骨及骨膜一并切除,松解切除范围呈倒三角形。碘酒涂术腔,分层缝合封闭术腔,加压包扎,术后运用抗生素5~7天拆线。

    2结果

    348侧耳I期愈合,12侧耳因瘢痕过大,切除范围广,切口裂开延迟愈合。随诊1年无一例复发。

    3讨论

    耳廓是由胚胎时期第1腮弓和第2腮弓上各3个小丘发育融合而成。在发育过程中小丘未能完全融合或遗留上皮残余,即可形成先天性耳前瘘管。该疾病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为1.2%。

    先天性耳前瘘管一般分2~5支,分支末端常很细小,且患者就诊时多有感染、化脓、切口引流史,因瘢痕原因解剖标志不清,亚甲蓝虽可提供瘘管大致走行范围,但难使其完全着色。所以按照传统术式沿蓝染后瘘管组织,往往残留瘘管组织,从而导致复发。残留部位多在耳轮角软骨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7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