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2期
编号:12043556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研究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0年第2期
     2.2 病变的X线表现

    29个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者19个,泪滴状5个,不规则状5个,病灶长轴均与骨干一致。11个病灶切线位片显示良好,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所有病灶髓腔侧可见清晰薄层硬化边,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未见钙化灶。

    2.3 病变的CT表现

    13个病灶CT表现:骨皮质表层(10个)或骨皮质内(3个)杯口状或碟状的缺损,病灶位于骨皮质表层者其缺损表面无骨壳,病灶局限于骨皮质内者其表面骨壳可完整。7个病灶缺损深度稍大于邻近骨皮质,病灶内缘轻度凹向髓腔并以硬化边与髓腔分隔。所有病灶均无膨胀性改变或明显侵犯骨髓腔。灶内密度接近于肌肉密度,未见钙化灶。

    2.4 病变的MRI表现

    3例发现4个病灶,病灶在T1WI和T2WI与肌肉信号相等或略低,周围有更低信号线围绕。

    2.5 病变追踪观察

    9例中4例追踪3年以上。期中4例病灶无改变,4例病灶稍有缩小,另1例双侧股骨远侧干骺部对称性发病,原双侧病灶大小为0.6cm×0. 7cm×0.9cm,3年后复查右侧病灶膨胀性扩大,约1. 1cm×1.2 cm×.6 cm,其缺损表面有骨壳包绕,且其内缘已突入骨髓腔,灶内可见残留骨嵴,有间歇性疼痛,手术病理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

    3 讨论

    3.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发病机理

    本病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骨皮质所致。骨缺损区主要由坚韧纤维组织构成。FCD最早由Sontag和Pyle(1941)发现,由Caffey(1955)正式命名,并为Jaffe(1958年)采用至今[1,3]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