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3134
关注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研讨(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唐 斌 唐孝富
第1页

    参见附件(3120KB,4页)。

     2.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所导致的。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分娩,多数患者血糖可恢复到正常范围。妊娠期间如果血糖过高,会对母亲及胎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只能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用其口服降糖药可能会给胎儿带来畸形等严重不良影响。

    2.4其他特殊型糖尿病:其他特殊型糖尿病包括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作用缺陷。胰岛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无诱导、免疫介导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症等,由于发病机理的不同,多数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治疗。

    3糖尿病并发症对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已被世界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其有关文献初约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且逐年增加150万余人。目前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脑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

    3.1脑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5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3.2心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心绞痛较常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发病率增高更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

    3.3下肢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3.4肾病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5%,造成尿毒症50%。

    3.5神经病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尿失禁、腹泻、便秘及阳痿等。

    3.6眼病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以上,造成失明、白内障达35%。

    4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是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活动手段,仍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2000余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估计已超过二亿人,每10个成人至少有2个人是高血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400万人,占我国每年死亡病因的55%,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唯有早预防早治疗才是健康之道。

    5看你是否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5.1高危人群指家族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等标志的人群。父母、兄弟姐妹或有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

    5.240岁以上者,体重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大于25的肥胖者)。

    5.3有高血压、冠心病、高甘油三酯、高总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者(有一项以上异常)。

    5.4有分娩特大胎儿史者(4Kg以上)。以往曾有一次或多次空腹血糖异常或葡萄糖耐量减低(如餐后2h血糖)、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

    6糖尿病前期健康指标界定

    6.1正常人的血糖(指的是静脉血浆糖值),空腹时应低于6.1mmol/L。进餐后(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应低于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等于或高于7.0mmol/L或进餐后2h血糖值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即称为糖尿病前期,属一种中间过渡状态。

    6.2糖尿病前期分类

    6.2.1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而进餐后2h血糖正常,可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

    6.2.2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2h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称为糖耐量受损(IGT)。

    6.2.3空腹血糖和进餐后2h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简称IFG+IGT)。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基本相近,2/3-3/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仅表现为进餐后血糖增高,即呈糖耐量受损状态,因此,如果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就容易使多数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漏诊。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者每年有7%-11%会转变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者的糖尿病年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的6倍。可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者的症状大多数表现隐匿,但他们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候补队员。

    7糖尿病监测

    7.1尿糖尿糖的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序上可以反应血糖的变化,其方法具有无痛苦,简便、经济、易操作等优点。但它只是一种定性检测手段,不能准确反映某时某刻的血糖水平,一般不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检测方法近年来采用尿糖试纸。

    7.2血糖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报道研究证实: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与患者的高血糖明显相关,血糖越高,并发症越多。

    7.2.1检验方法快速血糖仪。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创伤性小、用血量小,出结果快的优点。但由于快速血糖仪容易受温度、采血方法、采血量等因素的影响,不适合病人家中自测,比在医院抽静脉血的监测结果低。随着科学发展,新型血糖仪正在不断诞生。有些血糖仪具有自动调整功能,测定结果更为准确。

    7.2.2检测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按照以下原则:(1)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如正在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或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则每1-2周测定一次(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最好是测定三餐后血糖);采用胰岛素治疗法者至少3-7天测定一次空腹和三餐后血糖。(2)治疗达标者,可以适当减少血糖监测频率,但至少每月应测定一次。在检测过程中,如以往达标且病情稳定者,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必须尽快找出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如进餐过多,药物漏服,运动量减少等,并请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血糖再次控制不理想,还需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7.3血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压并呈,极大增加了冠心病、卒中的危险性,故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最好在家中备一个袖珍电子血压测定仪,若原来无高血压,则应每月测定一次;若原来有高血压,则需每天坚持测量一次(最好早晨起床后)。此外,每次去医院应该测量血压。若血压控制不佳,请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由于部分降血压药物需经一定时间才能起效,故需多观察血压时间长些在调整方案。

    7.4体重肥胖可导致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故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之一。

    7.5定期去医院检测的项目

    7.5.1血糖让医生了解患者近阶段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检测2-3个月整体血糖水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该指标不受进食的影响,正常值为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20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