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5278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08KB,2页)。

     中国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140-02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经常规西医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往往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1)。因顽固性心衰病情重而且常常并存多种病症,往往经过多种方法治疗,迁延不愈,导致生存质量下降,且常规西医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效果往往不理想。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以保元汤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选择及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01年1月至2009年2月间住院救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71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系西医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两周且心衰仍不能控制的患者。治疗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为62.1岁。对照组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3~84岁,平均63.5岁。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原发病情况

    治疗组冠心病12例,高心病6例,肺心病8例,风心病6例,心肌病4例,治疗组36例中,合并高血脂16例,糖尿病18例,陈旧性脑梗塞10例;对照组冠心病11例,高心病5例,肺心病7例,风心病6例,心肌病6例,对照组35例中,合并高血脂14例,糖尿病17例,陈旧性脑梗塞9例。

    1.3 心衰时间及心功能分级

    71例患者心衰出现时间2~11年。心功能按照NYHA分级两组均为Ⅲ度心衰。

    1.4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心悸气喘,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四肢倦怠,肺部可闻及不同程度的干、湿性罗音,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肝大,下肢及面部不同程度水肿,面色灰暗,口唇及舌质紫暗,脉结代或细数。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制定的虚证及血瘀证辩证标准[2]分型,分为心肺气虚,脾肾阳虚,肺肾气虚3型,均间有不同程度血脉淤阻。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强心、利尿、扩冠、调脂、控制血糖、抗凝、调整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上加以保元汤为主的中药治疗,保元汤基本药物组成:人参10g,黄芪20g,红花10g,丹参24g,益母草30g,肉桂3g(冲服),炙甘草10g,川芎20g,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水肿重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胸闷胸痛者加沉香、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兼恶寒、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通心阳。二周为一疗程。

    3 评定标准及结果

    显效:心衰由Ⅲ度转为Ⅰ度;有效:心衰由Ⅲ度转为Ⅱ度;无效:心衰无改善。

    治疗一疗程后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36例中,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5例;对照组35例中,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4例,其中死亡2例。两组相比有较大差异。

    4 讨论

    顽固性心衰往往器质性心脏病病程长,长期就诊于多家医院,效果不理想,经济负担大,给身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病情重,病程进入危重阶段,治疗难度大,属内科危重症,治疗有效率低,死亡率高。西医治疗虽有长处,但效果不理想,如洋地黄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心肌损害重,合并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对药物耐受性下降等容易引起洋地黄中毒,使心衰加重;利尿剂过量应用引起电解质紊乱,加速洋地黄中毒的发生与发展;输液易造成心脏负荷加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又易导致新发心律失常[3]。而采用中药为主治疗顽固性心衰避免了输液增加心脏负荷等情况的发生,传统中医中药治疗,病人乐于接受,且中药不良反应小,利多弊少,效果明显,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推广使用。

    祖国医学认为,心衰与心肺肾脾等脏器虚损有关,主要表现心气不足,脾肾阳虚,水泛血瘀,其本为虚。治疗应以益气化瘀,温阳利水为主,随正加减。以保元汤中人参、黄芪为主药,大补元气,辅助心气;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利脉行气血再兼治心痛、心悸、气喘,配合川芎、丹参、益母草养血活血化瘀,佐以肉桂温通血脉,补水中之火,共奏补养心,温阳化水,活血化瘀之效,效果显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