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21806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李西灵 申明柱 祝丽娟
第1页

    参见附件(1708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匹林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疾病,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选择适当的治疗对

    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治疗均在抗凝的基础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心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AR)。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观察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急诊及住院病房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86例。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ACC/AHA 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61.3±9..45)岁,伴高血压 2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8 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80岁,平均(63.2±7.28)岁,伴高血压 24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3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包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钠(6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5~7d)、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长期服用。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次,1次/d。两组中合并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疗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描记心电图,记录不良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应用美国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试验组显效30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次数与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12总有效率72.7%,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52.4%。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组4例心绞痛复发加重,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对照组11例心绞痛复发加重,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6 两组相关实验室指标监测情况:治疗4周内两组相比,对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组均未

    出现白细胞降低、出血、皮疹、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的特性、斑块裂隙或破裂及随后的血小板聚集、凝血机制增强、抗纤溶功能减弱、缩血管作用增强或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等,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也是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原因[1]。积极的药物治疗对阻止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抑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常用的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存在血小板抵抗现象[2],许多临床试验发现规则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仍会再发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是新一代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在抗血小板治疗中,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进步,它能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表面腺苷环化酶偶联的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和其血小板受体GPⅡ b-Ⅲa的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效[3,4] ,这种抑制是特异性的,不影响环氧化酶或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花生四烯酸变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烷A2 的生成而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二者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叠加,从而获得更大的益处。氯吡格雷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复发事件试验(CURE)表明[5],氯吡格雷治疗组非致命性MI的发生率下降33%,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有下降趋势。

    观察结果表明, 与单用拜阿司匹林相比,不稳定型患者联合氯吡格雷使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提高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20.3%,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下降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电图恢复正常均有显著疗效。说明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疗效肯定,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药物联合治疗观察期间,两组病例经监测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均无显著变化,无出血、皮疹、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等发生,说明: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资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