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19118
膀胱移行癌微血管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李志强 马玲 孙良坤 张忠君
第1页

    参见附件(2428KB,3页)。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54例BTCC标本和6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MVD检测并分析其与BTCC生物学特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MVD随着BT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与肿瘤的数目及预后密切相关 (p<0.01)。结论MVD可能是判断BTCC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关键词】 膀胱移行癌 微血管密度

    中国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3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icrovessel density(MVD)in the bladder transitional carcinoma(BTCC) and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BTCC prognosis.Methods MVD in 54 cases of BTCC and in 6 of normal bladder was evaluated using immunohistochmical method(SABC)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biologic behavior and prognosis of BTCC was al1 analyzed.Results MVD in BTCC increased with tumor grade and stage developing (p<0.01). Th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MVD and tumors number, recurrence and prognosis((p<0.01). Conclusions MVD could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BTCC.

    【Key Words】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microvessel density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无论其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占泌尿系统肿瘤的首位。其特点是术后易复发,复发的膀胱癌呈现更高的分级或侵入到肌层。我们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CCBT)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分析是否是膀胱癌很好的预后指标, 期望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4~2005年间资料完整的由病理确诊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5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35-79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肿瘤单发34例,多发20例,初发36,复发18例,术前取活检40例。按WHO病理分级:G1 22例、G2 20例、G3 12例,按UICC临床分期:表浅型(Tis-T1期)30例、浸润型(T2-T4期)24。对照组6例为正常膀胱组织,分别来自尿道下裂、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阴道瘘和输尿管囊肿等患者的膀胱组织并均经病理证实。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BTCC组织中MVD的数量,并结合生存资料探讨其与BTCC预后的关系。

    1.2方法

    1.试剂:兔抗人CD4434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采用SABC法,检测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 ,以 P B 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己知阳性的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结果判定

    由两名病理科医师采用盲法阅片。MVD结果判定:以CD34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在40倍物镜下选择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密集区(热岛),在400倍物镜下计数3个视野下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即为高倍视野MVD。任何呈棕黄色的阳性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且与邻近血管、肿瘤细胞和其它结缔组织成份清楚分开即为一个能够计数的微血管。

    1.4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相关统计采用X2检验,MVD结果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采用Kaplan.Meier

    乘积极限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Cox模型,以上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 13.0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MVD分布

    以CD34标记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所有的膀胱肿瘤组织中都能计数到,微血管阳性染色多位于肿瘤细胞之间,显示的微血管形态不一,呈星状、裂隙状或分支状,肿瘤巢内多呈灶状或片状分布,分化越差则微血管分布越密集(见图)。54例BTCC组织标本中MVD分布为5.3-40.5个/高倍视野,平均值32.90±7.16,6例正常的膀胱粘膜MVD为0.9-1.8个/高倍视野,平均值1.30±0.41,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2)。

    2.2MVD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见表1。MVD随着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提高,其相应的值也明显增加(p<0.01),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p<0.01)。

    2.3预后因素分析

    通过电话调查结合入户随访方式对54例入选患者进行5年随访, 54例患者中2例失访,1例死于他病,51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94.4%。其中术后复发34例,未复发17例(无瘤生存率31.5%)。5年存活41例(5年生存率75.9%)。

    2.3.1单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计数MVD平均值为 32.90±7.16,最小值为5.3,最大值为 40.5,以 MVD等于 32为取舍点,将患者分为高 MVD组(MVD≥32)和低 MVD组(MVD<32)。51例BTCC中高 MVD组36例,无瘤生存期30.38±24.56,5年生存期47.82±18.62;低MVD组15例,无瘤生存期40.52±21.36,5年生存期58.12±8.37;检验示无瘤生存期p=0.004, ,5年生存期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

    2.3.2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所有51例得到随访的病例以性别、年龄、单/多发、肿瘤复发/未复发、临床分期、病理分级、MVD为变量,分别以无瘤生存期、5年生存期为输出量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无瘤生存期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分别是病理分级、单/多发和MVD;与5年生存期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分别是病理分级、复发/未复发及MVD。

    3 讨论

    传统组织病理学分析以肿瘤分级、分期来评估膀胱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肿瘤预后。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单以分级分期来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确切地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医学科研人员期望寻找一种象PSA对于前列腺那样敏感的指标来判断膀胱癌的预后。由于肿瘤的增殖分化受多种因子的调节,生长与扩散取决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对于一个要转移到体内远处地点的变异细胞,它必须穿透而侵入到周围细胞基质,才能浸润或形成转移灶,提示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2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