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11374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2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5期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肝内胆管结石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针灸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11-02

    笔者从2000年1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64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0-77岁,平均50.1岁,病程6个月至25年。右肝内胆管结石1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8例,左右肝内胆管结石12例。手术复发或残留结石13例,其中手术一次10例,手术2次以上3例。对照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9-79岁,平均53.3岁,病程4个月至30年。右肝内胆管结石18例,左肝内胆管结石10例,左右肝内胆管结石4例。手术复发或残留结石10例,其中手术一次8例,手术2次以上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诊断标准 观察病例均符合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1]。

    1.3病例选择 全身情况尚可,无重要脏器合并征及腹膜炎者,肝内胆管内泥沙样及多发性小结石者,术后肝内胆管内残余结石或复发者。

    2 治疗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选用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静脉滴注,口服胆通片。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方柴胡,白芍,黄芩,海金砂,厚朴,香砂仁,木香,王不留行,川芎,枳壳,香附,茯苓,大黄,鸡内金各10g,金钱草30g,茵陈,郁金各15g,水煎后取汁150ml口服,服药1小时后皮下注射吗啡5mg,30分钟后用银针针刺强刺激太冲穴,阳陵泉,丘墟穴5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作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结石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B超检查结石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结石无明显变化。
, 百拇医药
    3.2 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9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痊愈2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等范畴,多因情志不畅,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等导致肝失疏泄,肝胆气滞,湿热壅阻,湿热交蒸,胆汁凝结,日久煎熬,蕴结不散,沉积凝结为胆道结石。肝胆失疏,湿毒交蒸,胆汁外溢,浸淫皮肤,发为黄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脉络失和,发为胁痛。治疗上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为原则。自拟方中柴胡,王不留行,白芍,郁金,川芎,枳壳,香附等疏肝理气,活血消滞,特别适用于术后粘连,黄芩,海金砂,金钱草,茵陈等清热利湿退黄,利胆排石,大黄,厚朴,木香, 枳壳,香砂仁行气通腑,理气散结,茯苓,鸡内金以益气健脾,消积化食。胆附于肝而为表里,在生理上关联至为密切,在病理上亦多互相影响。所以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上阳陵泉,丘墟,太冲三穴,以泻法,只针不灸[2],以增强疏通经气,泄热泻火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金钱草,郁金,黄芩均有促进肝细胞胆汁分泌,增加肝胆管内胆汁量,提高胆管内压,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3]。黄芩还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4]。针刺太冲,阳陵泉,丘墟三穴可增加胆道系统的规律性收缩及蠕动增强,缓解oddi氏括约肌的痉挛[5]。
, http://www.100md.com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以解除梗阻和胆汁的引流通畅为目的[6]。本文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药增加胆汁的分泌及排出量,再以吗啡收缩oddi氏括约肌,产生胆道内胆汁的短暂滞留,内压增高,最后用针刺穴位,使oddi氏括约肌骤然松弛,胆道系统在短时间内收缩及运动增加,利用胆汁迅速排出的冲力,将肝内胆管结石一举攻下或加速排出。

    综合利用中药,针刺,吗啡的不同作用,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加强了肝胆系统胆汁的排泄和运动功能,动员和增强了机体内在的排石能力,从而产生了由静变动和因势利导的排石效应。同时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使得胆管内膜水肿消退,提高肝内外胆管的扩张功能,更利于结石的排出。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石景森,王炳煌,胆道外科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7-508.

    [2]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11.

    [3]史兰芳主编.新编实用方剂学.济南出版社.1989,104 ,323.

    [4]邓文龙.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重庆出版社.1990,118.

    [5]邱茂良主编.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9-117., http://www.100md.com(周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