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114056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5期
     小柴胡汤为汉代仲景名方,其汤证是“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仲景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近年来,吾随闫勉利主任医师求学,对闫师妙用小柴胡汤证治疗临床多种外感、内伤诸证,收效满意,达到了药到病除之疗效。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认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张××,女,36岁,2007年3月因风寒感冒五日,在当地诊所予以阿莫西林、病毒灵等药服用后,全身仍感时冷时热,心烦疲倦,饮食不佳,大便秘结。2-3天一行,小便正常,脉弦细,舌苔滑腻稍黄。

    入院血常规检查正常。辩证属外感中风,邪留少阳,拟以小柴胡汤治之:柴胡20克,黄芩10克,太子参20克,生半夏20克(先煎),生姜6克,大枣10克,生大黄6克,生甘草6克,服上方2小时后,腹中肠鸣,大便随解,全身少许汗出,喜饮水,连服四剂而愈。
, http://www.100md.com
    病例2:郭××,男,47岁,2008年5月15日就诊,自诉,有胆囊炎病史五年,近一月来,口苦口干,恶心欲吐,泛酸嗳气,胸胁脘腹胀满,腹部叩诊呈鼓音,舌苔黄腻稍滑,脉弦实有力。

    腹部B超示:胆囊壁毛糙,提示慢性胆囊炎。辩证属肝胃郁热,横逆犯胃。治宜疏通少阳,调畅气机,佐以和胃降逆。

    方用:柴胡20克,黄芩6克,生半夏30克(先煎),茯苓20克,大枣6克,生姜3克,郁金10克,丝瓜络6克,茵陈10克,谷芽15克,生麦芽15克,莱菔子15克,生甘草6克,五剂,水煎服。服药后胸胁胃脘胀痛消失,但饮食纳差,继以原方加砂仁3克,叩仁6克,五剂水煎服后,诸证消失,饮食正常,随访于今无异常。

    2 讨论分析

    小柴胡汤据原方可分三个层面:一则柴芩相配,可“枢机通利,胆腑清和”。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则半夏配生姜。调理脾胃,降逆止呕,燥湿驱邪:①佐柴芩以逐邪;②行草枣之滋腻之滞;三则是参草枣相配,既扶正祛邪,又防邪内入,还抑柴芩苦寒碍胃之弊。
, http://www.100md.com
    本方既有柴芩苦寒之清降,又有姜夏辛开之升散,再有参草枣调中之甘补,七药相辅相成,共凑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疏利少阳枢机,又调达气机之升降,使内外宣通,气机升降出入之动静平衡,气血调和而病愈。

    病例1:为外感之邪稽留于少阳,寒热往来,参见舌脉诸证,使少阳枢机疏理,药到病除。

    病例2:为内伤,素有肝胆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之病理基础,参见“不欲饮食,胸胁脘腹胀满,口苦为主证,结合舌脉”等证。在小柴胡汤中去人参,加茯苓、郁金、丝瓜络、茵陈、谷麦芽、莱菔子以利湿、燥湿不伤其津,理气、行气而使脾为胃行其津,使上焦畅通,中焦得运,下焦得泄,水津四布,五精并行而凑其效。

    3 体会

    3.1 小柴胡汤证在临床无论外感或内伤均需四诊合参,结合既往病史,辩证施治不难,一般外感受病,病史短,苔黄,脉浮无弦,内伤病,病史长,舌苔厚,脉沉弦或沉滑。若腹气不通,舌苔滑腻则常见,分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是闫师临证用药之妙。

    3.2原方柴芩之比为8:3,临床应用若比例倒置,并遇虚寒体质之人常因苦寒碍胃,甚则呕吐等新症出现,病人常不能接受并引发纠纷之类。闫师认为:柴胡20或30克,黄芩则6克或10克比较适合,对大便秘结,火热较重者,黄芩可酌情加至12克,使柴芩比例接近3:1之间比较适宜。

    3.3 对于痰湿阻于中焦,舌苔厚腻者,闫师多用生半夏20-30克(先煎20-30分钟)或配生地、谷麦芽或焦三仙各10-15克,砂仁3-5克,取其燥湿和胃,醒脾化浊不伤其津之意。, 百拇医药(杨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