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184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8例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王建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758KB,2页)。

     【摘要】目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 对分泌性中耳炎89例(89耳)采用中药方剂加鼓室穿刺抽液后注药、鼓膜置管、腺样体刮处术等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从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人89耳,采用双盲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8耳),治愈43耳,好转4耳,无效1耳,治愈率89.6%;B组为对照组,采用置管术配合使用西药(41耳),治愈30耳,好转9耳,无效2耳,治愈率73.2%。结论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中药方剂 西药口服 鼓室穿刺 骨膜置管 腺样体刮除术 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11-02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过去采用西医治疗,疗效不甚理想。从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人89耳,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耳全部病例均诊断明确,符合《耳鼻咽喉科诊断学》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采用双盲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置管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或经外耳道鼓室置管术),口服取中药自拟通闭汤(柴胡10g、川芎12g、香附6g、细辛5g、石菖蒲8g、僵蚕10g、赤芍12g、丹参12g、木通10g、黄芩15g、防风10g、甘草6g、白芍20g、路路通25g、两面针12g、鬼针草20g),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五周,以上剂量为成人量,4—8岁用1/2量;8—12岁用2/3量,配合使用西药(口服罗红霉素片160mg/1片,2次/日,十双氯芬酸钾片50mg/1片,2次/日,1%苯海拉明麻黄素滴鼻液滴鼻),西药口服小儿另按体重、年龄计算,西药口服治疗二周后,取出置管以外的填塞物,出院2—3个月后取出置管)。B组为对照组,采用置管术配合使用西药(同A组西药)治疗二周,取出置管以外的堵塞物,出院2—3月后取出置管。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

    A组:48耳,其中男28耳,女20耳,年龄从4—60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4.8个月。其中19耳因鼓室内径或外耳道狭窄,经外耳道鼓室置管术,余29耳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在病因上,其中6例8耳因慢性扁桃体炎伴腺样体增生,合并行扁桃体摘除及腺样体刮除术;8例11耳因鼻息肉伴慢性化脓性副鼻窦炎,合并在鼻窦内窥镜下行鼻息肉摘除及副鼻窦开放术;29例其他病因。

    B组:41耳,其中男22耳,女19耳,年龄从5—65岁,病程2.9个月至3年,平均3.8个月,其中14耳因鼓室内径或外耳道狭窄经外耳道鼓室置管术,余27耳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在病因上,其中5例7耳因慢性扁桃体炎伴腺样体增生,行扁桃体摘除及腺样体刮除术;5例8耳因鼻息肉伴慢性化脓性副鼻窦炎,在鼻窦内窥镜下行鼻息肉摘除及副鼻窦开放术;26例其他病因。

    两组性别、病因经x2检验,年龄、病程经方差分析,(P>0.05)。证明两组间性别、病因、年龄、病程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疗效评定

    治愈:耳鸣、耳闷胀感消失,鼓膜活动度好,纯音听阈测试(在500Hz、1000Hz、2000Hz、4000Hz上)平均气导阈值≤20dBGL,声导抗检查为A型图。

    好转:耳鸣、耳闷胀感明显减轻,鼓膜活动改善,平均气导阈值提高10dBGL以上,声导抗检查为B型图。

    无效:耳鸣、耳闷胀感改善不明显,鼓膜活动无明显改变,平均气导阈值无明显改变,随访6—24个月。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A组,单纯西医治疗为B组。

    疗效比较表

    说明A、B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3 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ecretry otitismedia)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或浆粘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本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据报道国内成人发病率为2.16%,儿童为2.51%。病因学说主要认为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

    在治疗上,单纯用西医治疗大多采用全身使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局部用粘膜血管收缩剂滴鼻、鼓膜穿剌抽液术及置管术等,有一定疗效,但尚不理想。

    在中医方面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闭”范畴,中医认为人体外邪侵袭、缠绵日久、邪毒滞留、脉络阻滞、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濡耳窍,出现耳内胀闷堵塞感。我采用的自拟通闭汤中柴胡、川芎、香附、三味为通气散,功能行气活血、开闭,用赤芍、丹参,以活血祛瘀;细辛、石菖蒲、路路通通耳窍;木通、黄芩,以散风、湿、热外邪;僵蚕化痰浊通脉络;我在方药中加白芍药、两面针、鬼针草、甘草是因为芍药含芍药甙、笨甲酸、蛋白质和三萜类等成分,其药理经能解痞、降压、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抗溃疡、抗菌解热、抗血肿。甘草含三萜皂甙、甘草酸、多种黄酮类、24氰基甘草次酸、还有多糖类等,甘草与两面针、鬼针草合用,能增强抗菌、抗炎,而且对耳道内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我鉴于芍药、甘草、两面针、鬼针草的药理特性,十余年来,运用自拟通闭汤加味芍药两面针、鬼针草、甘草汤治疗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包括耳鼻喉科若干急慢性病症)。疗效较为满意。

    A组则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西医疗法中罗红霉160mg/片,每日两次,该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双氯芬酸甲片50mg/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5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