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1839
综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谢爱萍
第1页

    参见附件(2592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综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5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2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吗丁啉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无不良反应案例出现,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不良反应3例,总有效率为82.1%,两组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疗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18-0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后胃切除术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肠液等)反流至胃内,使胃黏膜失去屏障作用而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的炎症、糜烂、出血以及黏膜上皮发生的反应性病变和慢性炎症,是胃食管反流病所致临床综合征的一部分[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铝碳酸镁,多潘立酮以及吗丁啉等,但疗效不佳[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来我院就诊的5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综合疗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6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后确诊。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3.2岁。病程为1-15个月,平均病程4.5个月。其中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有5例,胃溃疡患者有3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有3例,胆囊息肉患者有2例,胆道疾患或胃切除手术后患者有11例;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灼热痛、反酸、口苦、恶心、胆汁样呕吐,或有大便干结等。全部患者半年内均未服用其他类药物,均未发现消化性溃疡、糜烂、食管炎、肿瘤等器质性病变;通过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X线检查可排除肝胆胰等疾患,无心、脑、肺等重要脏器重大创伤史,无胃肠手术史,所有患者均询问详细的病史(包括酗酒史,吸烟史等)。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天2次)以及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处方为:枳壳12 g、黄连10 g,黄芩10 g,炙甘草5 g,干姜10 g,厚朴10 g,党参8 g,柴胡10 g,丹参5 g,金钱草10 g。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适当增加党参、黄芪;脾胃虚塞者加干姜、吴茱萸;脾胃阴虚针者可加玉竹、南沙参、太子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每个疗程为15天,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有无减轻,如上腹胀痛、烧灼感、恶心、胆汁样呕吐等症状的变化情况,通过胃镜检查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作为评价疗效的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后炎症明显减轻或消失。黏膜无黄染,胃部黏液清亮透明,胆汁反流I级;有效:症临床状部分减轻或基本消失,经胃镜检查后炎症减轻,胆汁反流为Ⅱ~Ⅲ级;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经胃镜检查炎症无显著变化或无变化,胆汁反流Ⅳ级。

    1.5 统计学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处理,对统计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具体情况见下表。

    观察组合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表(例,%)

    两组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腹泻和腹胀等。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窦蠕动能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迟、胃部幽门括约肌压力下降、十二指肠会发生异常收缩。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反流性胃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是由于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胆汁反流入胃,刺激胃黏膜所致。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在施行外科手术切除幽门,幽门功能丧失,胆汁反流入胃所致。

    3.1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3.1.1 胆汁及其他十二指肠反流液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对于胆汁引起胃黏膜病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学者认为,由肝脏合成的胆汁酸是造成黏膜损伤导致胃炎发生的主要成分,对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正常情况下,肝脏由胆固醇合成胆酸和鹅去氧胆酸,胆酸和鹅去氧胆酸进入肠腔后在细菌作用下能够形成去氧胆酸,最终形成的去氧胆酸酸性强于初级形成的胆汁酸,反流至危及十二指肠部位后对胃黏膜的的损伤较大[3]。

    3.1.2 胆汁反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协同作用

    胆汁酸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的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从而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使氢离子反弥散至胃黏膜,造成胃黏膜损伤,从而引起炎症。加上胆汁酸反流至胃部本身对胃黏膜有破坏作用。因此,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加剧了胃炎的发生[4]。

    3.1.3 胆汁反流与胃黏膜肠化

    胆汁反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胃黏膜的局部微环境,形成了类似于肠道的微环境,通过启动无颗粒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诱导胃黏膜肠化生,从而引发炎症。

    3.2 综合疗法的优势

    由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和慢性病,采用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西沙比利、多潘利酮等。奥美拉唑是胃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是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的分泌。多潘立酮可增加胃动力,两者合用可缓解临床症状,但是治疗后容易复发。采用中医疗法,主要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融合了多种中药的疗效,从根本上调整胆汁反流状况[5]。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从生理上调整脾胃的状态,增加其生理机能,还有效的降低了单用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9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