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22185
螺旋CT与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2年第4期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肝内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螺旋CT和磁共振快速扫描技术的使用,其检出率有所升高。现对我院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平扫和动态增强CT、MRI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本组 15例FNH均经病理证实。男8例,女7例。年龄20~54岁,平均33.3岁。10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2例自感头昏乏力,就医时查肝脏B超发现。3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15例甲胎蛋白均为阴性。行肝炎免疫检查,3例表面抗体阳性,余项为阴性;12例为全阴。肝功能均正常。15例均行螺旋CT检查及增强扫描;9例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GEHispeed NX-I螺旋扫描机。扫描条件120~140kV,250~280 mA,矩阵512×512,螺距(Pitch)为1,层厚间隔为5 mm或10 mm。全肝平扫后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欧乃派克,总量按1.5 ml/kg 体重计算,一般总量为80~12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速率为3 ml/s,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后25 s 行动脉期扫描,70 s 时行门脉期扫描,4 min 行延迟期扫描,每次全肝扫描时间为14~24 s。MRI扫描9例,均行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导MRI仪,Torso相控表面线圈,矩阵256×256,层厚5~8 mm, 层间隔1~3 mm, 视野40×40。 患者平静呼吸, 不加腹带, 加呼吸门控。 脂肪抑制FSET2WI: TR/TE2 000~5 000/86~104 ms。然后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用脂肪抑制2D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fast multiplancer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FMPSPGR)序列或2D或3DFSPGR,14~56层,屏气18~23 s,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的速度为1.5~3.0 ml/s,Gd DTPA的剂量0.1 mmol/kg,注射Gd DTPA开始后16~20 s 时行第一次动脉期扫描,然后门脉期重复扫描4~5次(每次扫描之间间歇5~10 s),随后行横轴面T1WI或T1WI 延迟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大体形态特征 15例FNH共17个病灶,其中2例有2个病灶。6个病灶位于左肝,11个病灶位于右肝。17个病灶中最大7.8 cm×6.0 cm×7.0 cm,最小1.0 cm×1.5 cm×1.2 cm。全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肿物。

    2.2 CT表现 4例为略低密度,边界不清楚,2例为等密度,密度均匀,其中2例可见星形条状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均匀强化者4例,不均匀强化者1例。3例示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1例病灶中心见异常强化的区域,类似肿瘤“血湖”征,其密度和主动脉一致。3例伴有瘢痕,中心瘢痕无明显强化,呈放射状或分隔状低密度带。门脉期扫描:4例为等密度和肝实质界线不清,2例为略高密度,2例伴有中心瘢痕者其瘢痕组织仍为低密度,1例中心瘢痕组织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期扫描:4例等密度,2例略高密度,其密度较门脉期略有下降。2例中心瘢痕组织出现强化,1例中心瘢痕组织仍呈低密度,所有病灶均未见包膜。
, http://www.100md.com
    2.3 MRI表现 9例MRI扫描共10个病灶。SE序列T1WI:6个病灶表现为等信号,3个为略低信号,1个为低信号。SE序列T2WI:3个病灶表现为等信号,3个为略高信号,4个为高信号。T2W脂肪抑制像与T2WI表现相同,前者对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病灶的显示更清楚。动态增强扫描,10个病灶均表现为:20 s 开始强化,60 s 或80 s 增强达到高峰,呈明显均匀强化,160 s 仍然强化,表现为“快进慢出”。9例(10个病灶)行延迟扫描,5个病灶表现为高信号,4个为略高信号,1个为等信号。7个病灶可见纤维分隔或瘢痕,6个病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中3个延迟增强扫描像呈高信号;2个病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延迟增强扫描像为高信号;1个病灶仅T2W脂肪抑制像和延迟增强扫描像呈高信号;2个病灶仅延迟增强扫描像呈高信号。

    2.4 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CT、MRI扫描定位诊断都准确;但在定性诊断方面:CT正确诊断12例,诊断符合率80%(12/15),1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误诊为肝腺瘤,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MRI正确诊断8例,诊断符合率88.8%(8/9),1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3.1 FNH的临床及病理FNH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约占总人口的3%~5%。该病以30~50岁女性多见,本组病例男性多见,与国内近期报道[1]相似。本病多数无临床症状,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由于本病病理学的良性性质,通常采用内科非手术治疗。FNH是肝内少见的良性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先天存在的肝内动脉血管畸形诱导肝细胞结节增生可能是原因之一。女性多见,可能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发展和肝细胞的增生有关。其病理特征FNH的实性部分由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等组成,肝小叶的正常排列结构消失,且以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为核心,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分房状结构。星状瘢痕组织内包含一条或数条供血滋养动脉,或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同时伴有胆管上皮的增生,但缺少完整伴行的胆管和门静脉分支,一般无包膜,多单发,可多发,本组病例中有2例为两个病灶。

    3.2FNH的CT、MRI表现 FNH在CT、MRI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中央见星状瘢痕及强化特点呈“快进慢出”的典型表现者较易诊断。本组中CT扫描6例可见中央瘢痕,MRI为4例。动态增强扫描对细小的中央瘢痕显示率较高,但中央瘢痕也并非FNH特有,纤维板层肝细胞癌、海绵状血管瘤及肝腺瘤也可见。典型的CT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早期呈均匀增强的多血供肿块,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密度肿块;中心瘢痕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呈低密度影,而在延迟期强化。Mattison等认为典型FNH的MRI表现具有3个特征:(1)T1WI及T2WI肿瘤均表现为等信号;(2)瘢痕在T2WI上为高信号;(3)除瘢痕外,病灶其余部分信号均匀一致。但符合这3个特征的FNH比例不高,本组2例见到,约占22.2%,与有关文献报道约为9%~50%相符。
, 百拇医药
    3.3 误诊分析 本组1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密度不均匀性强化,术前误诊为原发性肝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FNH的少见征象了解不够。因此,FNH应与原发性肝癌(HCC)鉴别,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大多呈“快进快出”强化特征;FNH多呈“快进慢出”强化特征。HCC部分病灶有假包膜,边界清楚;FNH无包膜,平扫大部分病灶边界不清。临床AFP增高者,则提示HCC可能。HCC常有裂隙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无强化;而FNH往往仅中央有低密度瘢痕区,且多有延迟强化。HCC常可见门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肿瘤的表现,而FNH则无。FNH与肝腺瘤的CT表现极为相似,肝腺瘤也显示早期强化。本组1例误诊。但是肝腺瘤有出血倾向,因此常常由于血肿比FNH有更多的不同质的表现。以下情况可供鉴别诊断时参考:肝腺瘤常有长期服用避孕药史及急腹痛史。腺瘤病灶边缘有时可见到环状透亮带。另外,FNH还需和肝血管瘤鉴别,两者的强化方式不同,典型的血管瘤其增强方式为早期从周边开始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逐渐向中心推进,延迟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填,而FNH从病灶中心开始强化并向周边迅速推进,除中央瘢痕外呈均匀强化;其次血管瘤平扫边界大多清楚,而FNH多边界模糊。部分不典型小血管瘤动脉期病灶也可全部充填,门脉期、延迟期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与FNH鉴别困难。本组也有1例误诊。MRI有利于两者的鉴别,血管瘤在T2WI上呈“灯泡征”。此外,少数病例病灶中心瘢痕CT增强扫描延迟期未见强化,可能与瘢痕中增生血管腔的闭塞有关,容易和肝纤维板层样癌中见到的胶原瘢痕相混淆。

    总之,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法诊断FNH常易造成误诊,CT、MRI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检查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 术前的综合影像分析对正确诊治本病有较大帮助。对部分不典型病例,必要时做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陆建平,王 莉,王 飞,等.平扫和动态增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1):749-752., 百拇医药(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