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038307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金 迪
第1页

    参见附件(1514KB,2页)。

     [摘要] 目的 时间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患者的首要因素,缩短入院前时间可以极大的提高再灌注治疗成功率。院前延误时间(PDT)是患者出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间隔。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PDT)的相关因素。

    [关键字]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误时间;院前急救;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心肌梗死猝死人数逐年上升。此病50%患者死亡发生在发病1h内[1],目前认为从患者出现症状到接受再灌注治疗最好在1h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是最重要的致死因素,因此缩短PDT,可极大地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我们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5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5例,男534,女251。年龄27-90岁,平均年龄(62.7±11.8)岁。结合临床症状、心肌酶学动态观察、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符合WHO规定的AMI标准[2]。患者梗死范围:前壁梗死范围384例,下壁梗死范围265例,复合壁梗死69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7例。治疗方法:急诊PCI介入治疗403例(51.3%),溶栓治疗137例(17.5%),其他方法(其中含死亡病例)245例(31.2%)。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365例(46.5%),高中及以上学历420例(53.5%),夜间发病者260例(33.1%),重体力劳动者526例(67.0%),有糖尿病史者210例(26.8%),有吸烟史者198例(25.2%),有饮酒史者250例(31.8%),有冠心病史者158例(20.1%),有高血压病史者228例(29.0%),救护车入院者361例(46.0%)。

    1.2 方法

    有文献报道再灌注治疗最佳时间至少应为2 h 以内[3]。入院后,将患者分为PDT≤2 h组( 326 例) 和PDT> 2 h 组( 459 例),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体力劳动情况、来院交通方式、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等) 、AMI 范围、发病时间、治疗及预后等情况, 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夜间发病是指发病时间在22时至次日6时。PDT为患者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之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DT的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PDT的单因素分析:

    PDT>2h组患者与PDT≤2h组患者相比较,年龄偏大[(64.9±10.8)岁, (59.5±12.5)岁],夜间发病者较多[168例(36.6%),92(28.2%)],初中以下学历者较多[227例(49.5%),138例(42.3%)],而吸烟者[95例(20.7%),103例(31.6%)]、饮酒者[132例(28.8%),118例(36.2%)]较少。(见表1)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患者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情况、学历、就诊方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这些因素与患者PDT相关。见表2

    3 讨论

    AMI是临床上的常见心脏急症,及时、迅速、有效地救治,缩短PDT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偏大患者较年轻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PDT)长,可能由于老年人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关,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导致患者痛觉下降,掩盖病情,进而延长PDT[4]。夜间发病也是延长PDT的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发病时不易被家人察觉,夜间交通不便。AMI起病突然, 特别一些先前无心绞痛史患者, 难免产生恐惧不安, 躁动不止。加强平时健康宣传,向大众普及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急救知识,对缩短PDT及降低病死率很重要。PDT≤2h组中患者中吸烟、饮酒者较多,有文献报道吸烟是引起年轻人AMI的首位危险因素[5],现已证实吸烟可使内皮细胞增加VCAM-1等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同时降低内皮源血管舒张因子NO的合成和分泌能力,从而导致血管痉挛。这说明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预防AMI缩短PDT中有着及其重要作用。本研究中PDT≤2h组中急救车来诊者较多,从多元回归分析中结果看到,急救车来诊发生延误是其他方法来诊的0.631倍,说明急救车在AMI患者抢救中的重要性。院前急救可给予最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等, 使患者病情缓解、疼痛减轻、并发症减少,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利条件[6]。急救车来诊可避免因患者自行或家属送诊时上下车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增加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导致病情加重的弊端[7]。因此, 获得准确的求救信息、及时派出救援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现场、立即开展有效的院前救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8] 。

    综上所述,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来诊方式是PDT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特别是对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予以重视。此外,AMI患者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争取最短时间内得到医护人员的救治。以上均有助于AMI患者发病后及早得到救治,降低患者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Thanavaro S, Kleigei RE, Province MA , et al. Effect of in-farct location on the in-hospital prognosis of patient with first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 J ]. Circulation, 1982; 66:74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1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