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21606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804KB,2页)。

     [摘要]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塞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6个月后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①脑梗塞痴呆组P300潜伏期 (392.65±23.69)ms较脑梗塞非痴呆组(352.78±24.53)ms和正常对照组(345.68±26.74)ms明显延长(P<0.01)。②脑梗塞痴呆组P300振幅(8.23±4.66)μV较脑梗塞非痴呆组(10.78±5.23)μV和正常对照组(11.58±5.82)μV明显减小(P<0.01)。③脑梗塞痴呆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r=-0.617,P<0.01),与P300振幅呈正相关(r=0.529,P<0.05);非痴呆组均无相关性。结论脑梗塞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振幅减小可预测认知功能的不良预后,为并发血管性痴呆做好早期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脑梗塞;认知功能异常; 电生理学; 事件相关电位;P300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30-01

    Vaughau于1969年首先提出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概念,为一个与实际刺激或预期刺激有固定时间关系的脑反应变化。事件相关电位是指与刺激的种类无关,而与刺激的认知、期待和判断相关联的一组电位成分。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P300和N400,P300是一种与脑高级功能有关的长潜伏期电位,它在进行脑损伤用力的定位诊断和大脑某些高级功能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P300可以从注意,记忆,大脑功能成熟性的各个方面对脑的高级功能做出评价。在临床上人们发现很多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的疾病都伴有P300潜伏期、波幅的改变,P300多应用于对于脑损伤或病变引起的多种疾病的判断,早期诊断及一些辅助治疗。目前研究的较多的是用P300的改变研究痴呆方面疾病。近年来对痴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有新进展。

    本文对住我科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 研究,根据脑梗塞急性期P300的改变来判断将来是否发生痴呆,旨为客观地评定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电生理技术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脑梗塞组患者80例,均为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的住院患者,男46名,女34名,年龄平均(70±9)岁。均符合:(1)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诊断标准[2];(2)经头颅CT或MRI证实;(3)病前无精神疾患,社会交往行为正常。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行认知功能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

    1.1.2 正常对照组40名,为无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疾患的健康受试者,其中男20名,女20名,平均年龄(69±10)岁。对脑梗塞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年龄进行方差分析,性别和文化程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表明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学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检测

    检测在屏蔽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保持觉醒状态及注意力集中,采用美国耶格公司生产的Neauroscrean Plus型肌电/诱发电位神经电生理仪,按国际10/20电极安置法,记录电极置于Fz点、Cz点、Pz点,参照电极置于耳后乳突,前额正中央接地,记录、参考电极均为针电极,由耳机双侧给click纯音作为听觉刺激共200次。P300由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组成纯音oddball诱发模式。其中750Hz声音占80%作为非靶刺激,2000Hz声音作为要求被试者识别的靶刺激占20%随机出NHL=85db,时程1000us,刺激率0.7Hz,扫描800ms,高频滤波30Hz,低频滤波1Hz,实验时统一指导语和检验参数。

    1.2.2 认知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简表(MMSE),评分范围0-30分,由2名医师对入组者进行MMSE评分,于发病6个月后完成。以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24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

    1.2.3 梗塞部位定位

    对所有急性脑梗塞组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头颅MRI检查,进行梗塞部位定位,分为左大脑半球梗塞组、右大脑半球梗塞组和脑干梗塞组。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认知功能评定

    6个月后对80名脑梗塞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行MMSE评分,结果显示80名脑梗塞患者中有18例MMSE评分达到认知功能障碍,归为脑梗塞痴呆组,有62例MMSE评分未达到认知功能障碍,归为脑梗塞非痴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正常对照组MMSE评分均未达到认知功能障碍,正常对照组与脑梗塞痴呆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脑梗塞非痴呆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

    2.2P300指标比较

    对三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和振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塞痴呆组患者P300潜伏期高于脑梗塞非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振幅低于脑梗塞非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下表。

    ①MMSE评分:脑梗塞痴呆组与脑梗塞非痴呆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 <0.01,脑梗塞非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②P300潜伏期:脑梗塞痴呆组与脑梗塞非痴呆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 <0.01,脑梗塞非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③P300振幅:脑梗塞痴呆组与脑梗塞非痴呆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脑梗塞非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

    2.3 脑梗塞患者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和振幅的相关性

    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脑梗塞痴呆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 r =-0.617, P<0.01),与P300振幅呈正相关( r =0.529, P<0.05);非痴呆组均无相关性。

    2.4 脑梗塞患者梗塞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0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