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21593
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分析60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532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伴抑郁症临床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 对60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60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8周后,有效率为88.3%,痊愈率为54.2%。结论 抑郁症是糖尿病常见的伴发症状,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糖尿病; 抑郁症; 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43-01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持续性为基本特征的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病程漫长,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其中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从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54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23~65岁,平均(44±1.2)岁。其中伴周围神经病变22例,视网膜病变18例、肾病9例,发生糖尿病足11例、所有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一3)[1]。糖尿病患者60例,入院时检查空腹血糖8.3~37.8mmol/L,餐后2h血糖12.9~39.8mmol/L。排除有自杀倾向及重症精神症状者,重度痴呆、失语、耳聋、意识障碍等表达缺陷的病人;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其他抗抑郁剂。

    1.2DM诊断标准 1、如有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随可确立诊断。2、对于有症状者,餐后或一日中任何时候血糖都未达到上述指标可疑患者,应做75gOGTT,2hOGTT血糖>11.1mmol/L,可诊断DM。对于无症状者要在不同日重复一次75gOGTT如同样达到上述指标者亦可诊断为DM。

    1.3治疗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常规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情绪障碍,同时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氟西汀(百忧解)20mg/d,晨服,治疗8周后,患者均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2]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进行问卷调查评定,观察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数据分析,结果以 ±s表示。

    2 结果经过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8周后,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改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治疗后7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其中患者完全痊愈32例,治愈率为54.2%,显效患者53例,有效率为88.3%。具体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表现为病程漫长,给病人以及家属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病人极易产生不利疾病痊愈的负性情绪,如悲观失望,抑郁等,糖尿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33%[4],抑郁状态使糖尿病患者自我照料能力和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影响体内糖代谢,使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下降,对病情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使情绪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干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的并发症及预后能够正确认识,缓解患者由于抑郁、焦虑及心理压力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有利于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5]。抗抑郁药百忧解是新型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药物之一,通过高特异性地抑制脑内突触前神经末梢对5-HT的回吸收逆转抑郁状态对血糖的负面影响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状的目的[6]。本组对患者采用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患者不但抑郁症状明显减轻,而且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一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