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157784
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李龙芬
第1页

    参见附件(2920KB,2页)。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以下简称H-B分级),该分级法亦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面神经疾病委员会采纳为分级标准,得到了国际上多数人的认同。此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进行综合分级,而对面部功能的特殊细节不予分级说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评定标准确定如下:痊愈:面部外观、运动功能恢复正常,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和Ⅱ。显效:仔细观察才能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Ⅲ。有效: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用力可移动口角,口明显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V。无效:上额不动,眼不能完全闭合,13I仅有轻微运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V和V1。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检测结果使用SPSSl4.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检验水准a=0.05,为双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由表1可以看出,经Ridit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治愈率84%,愈显率96%,对照组治愈率52%,愈显率76%,分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和愈显率。

    3 讨论

    3.1 周围性面瘫腧穴的选择 全面检索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共1652篇,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穴位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均为阳明、少阳两经之穴,除合谷外,都分布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附近。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汇聚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又系半表半里之经,针刺少阳,阳明经的穴位,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改善局部症部,而且可以扶正祛邪,防邪再侵。而合谷虽然未在面部但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其经脉上达于面部。《四穴总歌》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因此,根据经脉循行,针刺合谷能起到疏通经络之邪,通调气血的作用。故取穴以上述5个穴位为主穴,并根据病情配合辨证取穴。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禾髂。人中沟歪邪加水沟。颏唇沟歪邪加承浆。目闭合不全者加攒竹、太阳。额横纹消失者加阳白。风热加内庭;肝风内动加劳宫、肝气郁结加内关、阳陵泉、绝骨;气血亏虚加曲池、足三里;风痰阻络加行间、列缺。

    3.2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理 许多医学工作者对针刺治疗面瘫的作用机理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针刺治疗面瘫主要是取面部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采取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针刺治疗面瘫以疏调阳明经经气,驱邪外出为主,达到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直捣病所,疏风通络,养血和营,兼以扶助正气的目的,使气血顺畅,营卫和调,脉络充盈,肌肉经筋得以充养。

    现代研究也从微循环、神经电生理以及免疫学等角度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益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是针灸治疗面瘫的机理之一。有学者根据针刺面部以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认为,人体体表的温度是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和组织新陈代谢状态所决定的。针刺有改善上述三个环节的作用。面瘫患者由于面神经功能的丧失,面部肌肉失去了控制,血液循环和代谢均处于低下的状态,针刺引起的皮升温不仅仅是单纯的血液变化,其内在的机制还包括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增强[3]。刘乡研究表明[4],早期针刺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消退和功能恢复,同时,可以使琥珀酸脱氢酶、乙酸胆碱活性增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含量减少,神经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增高,最终促进受伤的神经得以恢复。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影响容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而深受患者欢迎,从临床资料分析可知,对于该病的治疗电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适宜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1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