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1356
高职高专护生实训课针刺伤发生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林晓燕 王博 王建 焉旭光
第1页

    参见附件(2819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高职高专护生在实训课中针刺伤的发生和自我防护情况,为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60名在校高职高专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药物疗法实训课中共发生锐器伤64人,其中针刺伤42人 。其中发生1次针刺伤的有32人,占50%;发生2次针刺伤的有8人,占12.5%。发生针器伤后及时报告老师并得到正规处理的有22人,占52.4%;自己用碘伏消毒的有16人,占38.1%;用棉签等按压止血后未做处理的有2人,占4.8%;所有护生均接受过职业防护相关教育。结论 护生防护意识薄弱,教师应加强实训操作的安全防护教育。

    [关键词] 针刺伤; 实训课; 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9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79-01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临床专业课学习前的重要前期课程,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护理实践操作技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训课中,针刺伤是护生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也是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为了解我校护生在实训课中针刺伤及自我防护情况,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笔者于 2011年10月对我校2011级高护、高职护专业8个班级46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已结束《护理学基础》中注射、输液等操作的2011级护理专业460名高职高专护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其中男23名,女生437名,年龄18-21岁。

    1.2 研究方法 根据我校护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发生针刺伤的时间(注射前准备、注射操作中、注射后废弃物处理等)、发生频率、发生后的处理及上报情况。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46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研究结果

    2.1 实训课中针刺伤的上报情况护生实训课中发生锐器损伤64人次,其中针刺伤42人次,占65.6%,其中发生1次损伤的有32人次,占50%;发生2次损伤的有8人次,占12.5%。

    2.2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情况 本次调查表明,护生在实训课中共发生针刺伤有42人(460人)。发生针刺伤后及时报告老师并得到正规处理的有22人,占52.4%;自己用碘伏消毒的有16人,占38.1%;用棉签等按压止血后未做处理的有2人,占4.8%;不予理会的有0人,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的2人。

    2.3 针刺伤发生原因 见表 1。

    表1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 护生对职业安全防护认识不足 本调查显示,所有护生在操作前均接受过自我防护教育,熟知相应的处理方法。但大多数护生认为实训室的针头未与临床患者接触,不会造成严重感染,思想上未引起足够重视。报告分析仅有52.4%的护生及时上报,表明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未意识到发生针刺伤必须上报,以致发生后未及时上报、漏报;护生存在侥幸心理,造成护生自我防护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因此,导致护生实训课中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淡薄,为日后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1.2 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规范 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如护生有双手回套针帽的习惯,拔针、徒手传递注射器或整理垃圾、手持注射器、输液器等不稳等主要因素,都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造成的。

    3.2 对策及建议

    3.2.1 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让护生充分认识到实训中针刺伤的危险性。上课期间通过实际的病例来引起护生的警觉,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如讲座等对其宣传,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防护意识。

    3.2.2 规范护理操作 护生的针刺伤主要是针刺伤手造成的,而且50%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及废物时。所以,要强调操作后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时,不要将针头面对自己或他人等。教师在操作中必须重点强调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将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各个操作环节,避免发生针刺伤。

    3.2.3 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尽管教师加强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但仍有护生发生针刺伤。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如针刺伤登记制度、针刺伤应急预案,使发生针刺伤的护生能及时咨询并得到妥善处理。

    3.2.4 针刺伤应急预案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受伤护生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4 总结 据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估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