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293376
动态血糖监测对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住院天数\治疗依从性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冼碧霞 黄 珊 麦宝珍 谢 珊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在指导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177例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病患者,随机分为动态血糖监测组(双“C”组)88例和常规血糖监测组(对照组)89例,双“C”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指令胰岛素泵微调供药,对照组采用4次/d常规监测指血血糖,供医生选药制定方案治疗,并24h观测常规血糖,问卷调查治疗依从性、统计住院天数、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血糖控制效果相当、治疗依从性均好,问卷中药物维度和总分双“C”组比对照组均有极明显差异,P<0.01。动态血糖监测组比常规血糖监测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有极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血糖监测,24h自动监测患者血糖指令胰岛素泵微调供药,控制血糖达标时间缩短,其住院时间则相应缩短。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动态血糖监测;依从性;住院天数

    【中图分类号】R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12-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有效的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稍为忽视,血糖就升高,长期血糖高往往引起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逐渐形成心脑血管、视网膜、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1]。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我院于2009年~2010年开展动态血糖监测工作,本研究针对动态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血糖控制、治疗依从性及住院天数的影响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2010年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7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89例,女88例,年龄48~82岁,病程8.6~28年。并发症的种类、例数、发生率见表1。

    17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常规血糖监测组89例与动态血糖监测组88例。入院时常规监测组和动态监测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0.2±1.9)、(10.4±2.0)m mol/L,餐后2h血糖分别为(15.1±3.5)、(15.2±3.6)m mol/L,两组患者在姓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血糖值、并发症类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血糖监测组遵医嘱测指血血糖、频率为4次/d,测三餐前及睡前血糖,提供医生考虑选用药物治疗方式方法;动态血糖监测组采用双“C”治疗法[3],佩戴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CG MS)全天24h动态监测血糖、频率为7次以上/d,分别为三餐前,三餐后2h及睡前等等,将血糖信息传送入胰岛素泵(CS II Contin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指令其供胰岛素,形成体外闭合式的“人工胰腺”[4]。所有患者在空腹血糖<7.0m mol/L,餐后2h血糖<8.0m mol/L,血糖平稳2~3d并发症治疗达要求后出院。2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自我监管等。2组患者血糖均由内分泌科住院专业护士监测。

    1.3 评价方法:①DM患者治疗依从性问卷参考李雪琴等[5]的设计,并稍作改进,包括药物、饮食、运动、自我管理、定期复查5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条目。各维度分值范围4~12分,总分20~60分,分数越高依从性越好。②观察24h血糖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BG),三餐后血糖(PBG),2组进行比较。③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依从性情况,于患者出院当日统计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血糖监测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7.50±1.66)d,动态血糖监测组(双“C”疗法的CGMS监测)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22±1.55)d,两组差异极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血糖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情况见表3、4。除定期复查无差异P>0.05,其他4个维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

    注:①常规血糖监测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血糖比较;均为0.01,有极明显差异;②动态血糖监测组(双“C”组)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血糖比较;均为0.01,亦有极明显差异;③双“C”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段的血糖比较>0.05,双“C”组比对照组稍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现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饮食、运动、糖尿病教育、定期复查、即常称的“五驾马车”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延缓并发症。本研究通过专业护士监测患者血糖,并通过问卷调查法,从药物治疗、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定期复查5个方面总结成总分评价DM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长短差异。

    对照组为常规血糖监测,每天测定患者三餐前及睡前血糖,提供医生选择考虑药物,用药方式方法逐步微调药量和给药时间,控制患 血糖,其中60%(55/89)以上是口服降糖药物,约40%(36/89)左右的使用胰胰素,其中只有15%(13/89)左右患者采用胰岛素泵(CSII);动态血糖监测即双“C”疗法,是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自动24h监测血溏,并与胰岛素泵(CSII)联用,供药微调,控制患者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葡萄糖氧化酶与受检者皮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发生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外接的信息提取器每10秒发1次电信号,将5min的值平均后转化成血糖值储存起来,每天最小存储288个血糖值[6],其能揭示常规血糖测定方法不能显示的血糖漂移变化及其波动趋势,且稳定,准确和实用[7]。其将信息传送到胰岛素泵(CSII)微量及时供药,严格控制血糖以预防、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常规血糖监测(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17.50±1.66)d,动态血糖监测(双“C”)组住院时间(13.22±1.55)d,两组差异极明显。(t=6.68, P<0.01);从表2看,常规血糖监测组(对照组),通过4次/d的频率监测患者血糖,将测定信息通过医生换算考虑选择用药方式方法,不断进行微调患者血糖,能使患者血糖达标,前后差异P<0.01;动态血糖监测组(双“C”治疗组)亦获得常规血糖监测组相似数据。双“C”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段的血糖比较,双“C”组稍好,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采用CGMS连续动态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72h指导胰岛素泵(CSII)治疗糖尿病患者(即本研究称双“C”法)比每日4~7次指血血糖监测方式指导CSII(或口服降糖药)治疗模式进行比较,控制血糖达标时间双“C”法只要1~2d,而CSII(或口服降糖药)法则起码要3d以上[8]。这就是两种血糖监测方法住院时间长短原因所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