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91550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42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陈爱梅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6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61-01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是造成儿童营养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引起注意。现将我院2008年8月-2010年8月经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的42例报告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42例,其中男36例女6例,36例生活在农村。年龄3-6月10例,7月-1岁22例,1-2岁10例。发病时间秋季发病为34例,冬季为8例。

    1.2 临床表现:①入院诊断:本组病例以腹泻为主诉入院,起病急,常伴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②本组病例入院时32例病初1-2天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2例2-3天好转,30例3-5天好转。③全部病例腹泻次数约10次/天以下18例,10次/天以上24例。粪便性状多样化,为蛋花汤样便,水样便,黄绿色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④其它症状如惊厥等。

    1.3 实验室检查:

    1.3.1 外周血象:38例外周血象检查情况见表1。

    1.3.2 粪便镜检:除6例初次粪便镜检脓细胞3-4个外,以后连续复查均无脓细胞。36例初检阴性或脂肪球。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42例。

    1.3.3 粪便培养:粪便细菌培养42例均为阴性。

    2 治疗及转归

    2.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本组42例均予不同程度地使用“病毒唑、炎琥宁、更昔洛韦及西咪替丁”等经验型治疗。其中更昔洛韦+西咪替丁显效明显26例,其余病例予以炎琥宁、病毒唑及西咪替丁治疗共16例(高敏10例,中24例,低敏2例)。观察平均止泻时间、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结果如下见表3。

    2.2 对症及支持治疗:本组42例均给予纠酸,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对少数年幼的病情重和体质差或有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给予输血或血浆。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婴幼儿抵抗力低引起致病所需病毒量比成人少。②婴幼儿胃酸及各种酶的活力均较低,肠粘膜免疫的防御反应及口服耐受机制均不完善。

    自轮状病毒口服疫苗普遍推广以来,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大大减少。本组38例小儿来自农村,营养不良21例,贫血19例,提示卫生条件及体质与轮状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本病是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曾被称为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在其病程中,粪便性状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为特点,由于病毒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产生类似于霍乱毒素引起的腹泻。本组18例水样便,与霍乱难以鉴别。

    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生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粘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内大量积累而引起的腹泻,具小肠绒毛柜状上皮细胞感染病毒后造成上皮细胞的双糖酶含量减少,进一步引起双糖吸收不良,导致协调转运的钠、氯等离子吸收障碍,肠道内呈高渗状态而出现水样泻等表现,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1例高热40℃,有惊厥;有2例表现为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尤其可见轮状病毒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

    外周血象一般认为无特异性诊断价值,白细胞总数多为正常,部分可中度升高。本组38例查末梢血象,白细胞(5.0-8.0) ×103/L共24例,中性粒细胞50-60%24例,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对白细胞无明显影响。

    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确诊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由于近年来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推广,此病逐渐减少。凡发病具有本病特点,如:发病年龄小,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自然病程约3-8天,应及时作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本组42例均为阳性结果。

    目前尚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根据轮状病毒性肠炎急性期呈低激活状态与细胞免疫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恢复一致,提示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参与的重要作用,故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于抗轮状病毒效果显著。西咪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在人体内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西咪替丁可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H+对病损的肠粘膜的刺激,有利于绒毛的修复。但西咪替丁并无直接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而更昔洛韦属新型开环类核苷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病毒的复制。确诊后分别选用“更昔洛韦+西咪替丁”及“炎琥宁+西咪替丁”及“病毒唑+西咪替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研究显示三种方法中“更昔洛韦+西咪替丁”疗效尤为明显,对“更昔洛韦”不良反应观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0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