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535810
人格特质、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感的影响方式(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
     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验证。通过逐步删除饱和模型中的不显著路径,得到如附图所示的关系模型。

    人格特征、网络服务除了对网络孤独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外,宜人性、开放性、神经质倾向还通过不向的网络服务间接影响网络孤独感。进一步对路经模型中的路径系数的分解。

    结果发现,在影响网络孤独感的诸因素中。宜人性人格特征作用最大,其次是网络的社会服务和信息服务,影响最小的是网络的技术服务;神经质、开放性对网络孤独感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孤独感水平的人格特征和利用的网络服务研究者发现,孤独感既有情境性也有稳定性,人格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不同孤独感水平组的人格特征比较发现孤独感水平较高者尽责性得分高,神经质水平较低。尽责性表示克制和严谨,与成就动机和组织计划有关,同时反映个体自控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在校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压力,自我期望值高,责任感有所增强,但另一方面自身具备的条件、社会经验尚不满足,对未来既充满希望又惶恐不安,内心有不被理解甚至不被现在社会所接纳的感觉,感受到的孤独感强烈。而网络的游戏、虚拟成分可以减少责任的压力,能给予他们暂时性缓解的空间,一定程度上起到宣泄的作用。神经质得分高者个性内向不稳定,社交敏感等。许多研究认为孤独感水平高者具有神经质倾向。但本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笔者认为可能和网络服务有关,文章后面关于两者对网络孤独的综合影响中将会具体解释。此外,孤独感水平较高者更善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类服务和利用网络技术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较少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取信息,为了满足对外界了解的需要因此在信息的选择渠道上更偏向人机对话式的支持方式。
, 百拇医药
    4.2 人格倾向、网络服务对互联网使用者孤独感的影响方式

    本研究证实了在网络环境中,部分人格特质对网络孤独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人格特质论认为,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征,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得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孤独感作为一种个体内部的主观情感体验,势必受到人格的影响。高宜人性者能够创造快乐的环境和生活事件。我们认为,宜人者具有关系型性格特征,由于性格随和,一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孤独感程度会随之降低,与_此相反,则孤独感水平较高,他们可能会将对社会关系需求满足的渴望转向网络。虽然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有差距,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再者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隐藏性等,迎合了某些个体的需求。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的直接作用。目前关于网络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研究假设。过度的网络使用导致孤独感;孤独感强的人更倾向于过度使用网络。持第一种观点的认为,网络的使用将个体与现实隔离开来,剥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现实交往的需要,于是使用者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网上的关系建立上,孤独变成了过度使用网络的副产品。而且,网络交流引发了技术性的疏远,在参与者之间产生了障碍,甚至是两个原本认识的个体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一个潜在假设就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交往而言,在线关系是薄弱的、肤浅的(Kraut,et al,1998~0.Tode,2000;Anders,Field,Diego,Kaplan,2000)。持第二种观点的认为,孤独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由于网络提供的归属感、同伴关系、人际交流的可能,孤独的个体容易被在线的交互式的社会活动形式所吸引(Morahan-Martln,1999)。网络为孤独者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主要是网络交流促进了“抑制的解除”,提供一个自我展现和社交的平台。另外,也有孤独者把网络当成逃避、减少压力,减轻与孤独相关的负性情绪,如同网络使孤独下降一样(Loytskert&Aiello,1997;Morahan-Martin&Schumacher,2000;Young,1998)。本研究似乎支持了第二种假设,即网络不是孤独产生的原因,相反是解决孤独感程度高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利用网络,规范网络市场的管理,为使用者提供健康、丰富的信息,使孤独者的或非孤独者能从网络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网络服务间接影响网络孤独感水平。在间接影响的诸路径中,神经质通过娱乐交流服务对孤独感的影响最大。其原因可能是具有神经质的个性内向不稳定,常在社交场合过分敏感、胆怯、害怕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元吸引力的,因而回避交往(Sangster,Elli-son,1978)。网络环境的匿名性、隐身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娱乐服务的多样性、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游戏、聊天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交流空间,在现实世界中交际能力不足者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他们“抑制解除”(Jolnson,1998),充分表现自己获得支持和欢迎,孤独感水平下降。开放性通过使用网络中的社会服务、信息服务可以降低网络的孤独感。高开放性的个体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想象力丰富,创新性强,善于接受和应用新知识和新事物,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满足要求,因此表现在对网络中社会性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利用程度较高。

    4.3 在孤独感的研究中,性别一直是学者所关注的变量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虽然结果呈现出互联网使用中男性的孤独感程度要高于女性,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网络中淡化了性别意识,现实中的规则在网络中不一定都适用,尤其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在青年学生中已不再作为最重要的区别性因素。也有许多研究支持性别的差异性(骆光林等,1999;刘加艳,2004)。之所以得出多种不同甚至是截然对立的结论可能与各研究所调查的对象及使用的测量工具等有关。本研究仅将样本局限在大学生群体中,而对在更大范围、不同阶层的网络使用者进行人格特质、网络服务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动态的研究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百拇医药(张晓琴 柳彩霞 梅俊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