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1784365
静吸复合硬膜外联合麻醉施行胸腔内手术124例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5日 高军宁 周平明 梁洪妮
第1页

    参见附件(780KB,1页)。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4-0189-02

    2003年4月~2008年2月我院采用静吸复合硬膜外麻醉施行胸腔内手术12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24例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26~71岁,平均(48.44±15.5)岁,ASA分级Ⅰ~Ⅱ级,病种:肺癌、肺结核、食管癌、自发性气胸、贲门癌、胸部外伤、严重支气管扩张、胃底、贲门及纵隔肿瘤。术前伴高血压10例,冠心病6例,慢性阻塞性疾病2例。

    1.2 麻醉方法:先行T6~7硬膜外腔穿刺,头向置管3cm,试验量用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3~5ml,全麻诱导前再注入混合液5~8ml,以硫喷妥钠(5~6mg)、芬太尼(0.2mg),琥珀胆碱(1.5~2mg/kg)或异丙酚(2~2.5mg/kg)、芬太尼(0.2mg)、阿曲库胺(0.3~0.6mg/kg)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以10%葡萄糖溶液500ml、芬太尼0.5mg、琥珀胆碱500mg复合液静滴或异氟醚吸入,芬太尼静注进行麻醉维持,手术全过程控制呼吸,按需硬膜外腔追注局麻混合液3~5ml,手术结束前20min停滴全麻复合液,手术结束后,硬膜外腔注射0.5%布比卡因4~6ml,施行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1.3 临床观察:分别于硬膜外阻滞前、诱导前、开胸、关胸、拔管后5min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潮气量(V)、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停止麻醉后的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呼吸完全正常时间及拔管时间。数据用方差分析配对比较,检验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24例胸腔内手术麻醉前后的临床观察结果,见表1。

    2.1 DBP、HR于手术全过程平稳,气管拔出10min后,RR略低于硬膜外阻滞前及诱导前值,P>0.05,开胸时SBP与麻醉前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8.75±12.09)min,意识恢复时间(22.92±8.97)min,拔管时间为(38.29±14.43)min,1例于拔管后5min出现呼吸停止,经再插管后送苏醒室,继续呼吸支持1h后拔管,无后遗症。

    2.3 术后随访2d,除2例用曲马多100mg,3例用哌替啶50mg止痛外,余均未用任何麻醉性镇痛药。

    3 讨论

    3.1 常用的静脉普鲁卡因麻醉或静吸复合全麻,易因血药浓度比较难合理调控,麻醉深度不易掌握,麻醉中常有血小板凝集、心肌抑制或血黏度升高等弊病[1]。本法在改变复合液基础上,兼用硬膜外与全身麻醉的长处,使麻醉效果增强。据报道,胸段硬膜外阻滞或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可改善冠心病(CAD)患者氧供需平衡及缺血区室壁功能,控制心绞痛,减少CAD的潜在危险[3],本文观察到老年人并未出现MAP大幅度下降,有人证实SV(每搏量)、CO(心输出量)仍能保持阻滞前水平或有增加[2,3],这可能与心脏后负荷降低,硬膜外用药量相对偏小,严格控制平面有关。即使血压降低,通过及时补液也容易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可保持正常,心率、心律无明显变化。有人报道,阻滞平面若超过T5以上,则右房压、肺动脉平均压可明显降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对严重冠心病或心功能明显减低患者,若采用本法,硬膜外麻醉的剂量应严格控制,掌握分次小量用药,严防血压下降和心肌舒缩功能抑制。

    3.2 本组静脉复合液中含有芬太尼,有术后呼吸抑制的顾虑。但本组患者,停滴后平均18min左右出现自主呼吸,23min左右意识逐渐恢复,32min左右RR及T、V均接近正常水平。因此认为一般只要在手术结束前20min停止滴复合液,可不发生呼吸抑制,且也不会因停药过早而出现疼痛、躁动现象。

    3.3 术后疼痛常明显影响通气功能,致血氧饱和度过低,有潜在危险,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明显。胸段硬膜外腔镇痛(TEA)虽不能逆转术后膈肌功能减弱,但对改善呼吸功能,保持血氧饱和度接近正常的功效尤为显著。推测这与并用TEA可减少全麻药用量,致术后残余作用小有关。本组还观察到,拔管后10min及术后48h内的SpO2均高于麻醉前水平。从而起到“先发”镇痛的效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8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