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4850
霜后柿子红透皮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8年第11期
     几场冷露寒霜,柿子熟了。红柿垂枝,如霞似火,悬金挂彩,一派“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唐·刘禹锡)之美景,令人陶醉。

    我国是柿的故乡,约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上林赋》中已有“枇杷橪柿”的记载。《晋宫阁名》云:“华林圆柿六七株,晖章殿前一株。”南北朝时,柿子开始由庭园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种植。唐代,“教民种柿”蔚然成风。有趣的是,明代朱元璋微贱时,形单影只,度日清苦,常摘柿充饥。身居皇位之后,便敕封柿树为“凌霜侯”而传为美谈。据考证,现今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栽培的柿树,多为我国柿树之后裔。

    柿,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或状之以诗,或绘之以画,或倾之以情,或著之以文。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佳句;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称“柿有七德”:一多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观,六佳品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北宋孔平仲为无核柿所倾倒,赋诗日:“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为柿已软美,嗟尔骨亦柔。……剖心无所有,入口颇相投。”清查慎行钟情柿子酒:“尚想青黄垂野径,忽惊红绿眩微醺。从今细雨残更后,每到醒时定忆君。”他对柿的加工品——柿饼亦爱之有加:“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止嗽方殊验,回肠味无穷。”在民间流行的谜语中,有不少与柿有关,十分有趣,如“身体圆圆不长毛,不是橙子不是桃,请它草屋住几夜,绿衣脱去换红袍”,“身穿黄袍子,头上戴帽子,脱掉小帽子,味儿甜滋滋”,这两则谜语的谜底皆为柿子。柿子多呈红色和圆形,民间有“永结同心”之象征。一些柿子之乡每逢男婚女嫁,常以柿子相赠,或以柿饼泡茶款待客人,以祝愿生活幸福甜蜜,新婚夫妇心心相印。民间吉祥画“百事如意”图案往往由柏树、柿子、如意组成,取“柏”谐音“百”、“柿”谐音“事”,以图个吉利。
, 百拇医药
    有趣的是,唐代郑虔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听说慈恩寺内积有数间屋子的柿叶,便借了一间僧房住下,以柿叶为纸练字习画。几经寒窗苦练,学业大进。后来把写诗作画的柿叶合成一卷,进呈唐玄宗。玄宗非常赞许,御笔题写“郑虔七绝”。著名女画家、老舍先生夫人胡絮青的庭园里栽有两棵柿树,分列窗前,连荣交颐,硕果累累,胡絮青触景生情将其居室命名为“双柿斋”。大画家张大千寓居巴西时,曾买下有一大片柿树的园地,名园居为“八德园”,意指柿具有古人所云的“七德”外,还具有一德:可疗疾,即柿有八种功德,“八德园”故而得名。

    柿,又称“果中圣品”“丹果”“米果”“猴枣”等。我国柿子品种繁多,约有800余个,可分甜柿与涩柿两大类。从色泽分,可分为红柿、青柿、黄柿等;以果形论,有圆柿、尖柿、长柿、方柿之别。著名的柿子有河北易县的甜心柿,味甜如蜜;陕西富平的尖柿和升富柿,味甘而美;关中的火晶柿,皮薄多汁;华北的盖柿,个头硕大;杭州古荡的遍花柿,果大无核。此外,湖南的腰果柿、广东的牛心柿和大红柿、广西恭城的水柿、江苏宜兴的铜盆柿、贵州湄潭的大花柿、江西的雩都合柿、安徽歙县的灯笼柿等,也为柿中之佳品。
, 百拇医药
    柿子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0.7克、脂肪0.1克、糖11克、粗纤维31克、钙10毫克、磷19毫克、铁0.2毫克。此外,还含有其他营养成分。

    柿子成熟时,“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柿子既能生食(去涩),又能熟食(放软),还可加工成柿饼、柿糕、柿干、柿面等。因柿面、柿干耐贮藏,故也有“木本粮食”之称。若在寒冬腊月把柿子放到屋外的“天然冰柜”里,很快会变成硬梆梆的冻品,一家大小围坐炉旁,细品那冰凉凛冽的雪柿,颇有“清寒入骨我欲仙”之感。用柿子制成的柿饼,干而不硬,软而不烂,油嫩爽口,慢慢品来,风味别致。此外,柿子还可酿酒、制醋,广泛用于食品工业。

    柿子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主治火燥咳嗽、嘴干出血、胃热肠燥、痔疮出血等症。此外,柿饼的白霜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咳利咽的作用,可治咽喉出血、肺热咳嗽、咳血等症。

    当然,我们都知道,柿子虽味美,但其含有柿胶酚、单宁、鞣酸,故不宜空腹或一次食柿过多。

    万木霜天红烂漫。柿子可啖,柿叶亦可赏。霜后的柿叶,灿若涂朱,流金溢彩,斑斓悦目。正如清代周景柱的咏柿诗:“尽把珊瑚映夕曛,瑶仙齐着石榴裙。无边红树多情思,遮断青山锁白云。”此时,放眼片片柿林,黄灿灿的如碎金落满枝头,红艳艳的似云霞萦绕林问,满目灿烂,风光无限。身临其境,犹如置于彩霞之中,神采飞扬。初冬的柿叶,好似二月花,又胜于二月花!

    编辑 王滨生, 百拇医药(缪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