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母子健康》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00552
儿童测评 接受它需要一颗清醒的心(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母子健康》 2007年第9期
     测评实例分析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商业运作的测评方法,如:某老师通过测评量表指标来给孩子打分,然后把分数E-mail给“专家”,最后“专家”再把结果E-mail给老师,老师才能把测评结果给家长,并做指导。这种不全面的教育知道肯定是存在偏差的,因为它刚好缺少了测评过程中孩子能动性的个体实质表现。比如:某某3岁幼儿,要测评语言能力,测评量表中的指标内容:能“指物说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测评过程中的个体能动的表现记录:说话声音小、发音不准确、口形变化小、不会卷舌、说话时会掉口水。按以上情况,若单从测评量指标打分来看,结果是该孩子语言发展:优;但我们再通过测评过程中记录下的能动表现情况来看,综合结果是,该孩子的内部语言发展良好,有较好的认知基础,但外部语言发展滞后,建议:去医院排除口腔生理问题(如:舌、唇等的功能问题)的同时,解决教育问题(如:马上进行“榜样性”训练、口腔灵活度训练、送气训练等)。

    既不必“大喜过望”也不必“大失所望”
, http://www.100md.com
    拿到测试结果的刹那,父母的心态跌宕可能是从“天堂到沼泽”,也可能是从“尘世到天堂”。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如果测评结果令其大失所望,他可能会抗拒接受这一结果,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陷于沮丧与懊悔之中——有些父母懊悔去做测试,认为结果之残酷会让自己过早丧失对孩子的信心;而如果测评结果令父母大喜过望,父母又会飘飘然,认定孩子未来的成功,未来的出人头地已经得到了认证与保障。这两种“以测试为悲,以测试为喜”的态度,部是将测试结果夸大为“金科玉律”的一种体现,父母们没有意识到:

    无论怎样标榜“客观反映”的量表,都无法测出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的全部状况。

    前面我们已经列出了左右测评结果的各种“偏差因素”,来反映任何一张测评量表,也不可能在孩子发育的某一方面反映得十分客观与全面。我们已经列出的是影响测评的“表格以外因素”,而其实,一张量表上的题目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会带有制表者的个体经验和主观认识,不足以反映出儿童在发育发展、智力、气质、能动性方面的全部状况。
, 百拇医药
    儿童各方面的可塑性强,测评的各项结果都可能承着教育与环境因素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早期的测评只能视为参考。

    以智力发育测评为例,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的早晚和发育的快慢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发育早,并不见得未来一直保持领先优势;有的发育晚,也不见得到了定一年龄的时候,不会“茅塞顿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天赋。7岁以前的智商测试,对今后智力发展的预见性并不强,因此哪怕孩子智力一般或偏低,如果得到了良好的后天教育,处于一种良好的培养环境中,通过努力也可能“大器晚成”,而若因为早期测试结果优异,父母沾沾自喜,放松了必要的教育,孩子早期表现的潜力也可能很快用尽。

    决定成功的因素比所有的测评表格加起来还要多。

    切不可将各种测试结果当做“标签”,张贴在孩子身上,人前人后预言他未来的出息与成功与否。决定孩子未来是否成功的因素相当复杂,包括了所有可以量化测评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包括了很多无法预知的元素,如机遇、环境、各种与个性发展相关的偶然因素,后者,既无法预见,也无法在儿童期就来量化测评,而恰恰是后者,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影响力,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决定成功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它可能比所有测评表格的结果叠加还要复杂。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过程中,父母的高期待与一厢情愿只是起到一个非常有限的作用,测评结果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短期的、目前的。既如此,我们为何还要“以测评结果为喜,以测评结果为悲”,认为这是一个对孩子至关重要的结论?, http://www.100md.com(华明职)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