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6年第4期
编号:12752534
从血浊角度浅议冠心病防治(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4期
     关键词:血浊;冠心病;清化血浊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28

    中图分类号:R25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04-02

    “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有“润养(养心)”与“化神(心神)”作用,血之清纯被扰或血行异常,心脉与心神势必首受其害,从而出现心系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心脏作为血液循环最重要的器官,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情况的变化尤为敏感。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与血脂、血糖异常或血中各种代谢毒物增多呈相关关系[2-3]。为此,探讨血浊理论对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血浊形成因素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