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保健与生活》 > 2010年第10期
编号:11948306
怎样预防“非健康血液”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保健与生活》 2010年第10期
     由于生活节奏、工作压力、营养结构及环境卫生的变化,造成血液各项生理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一系列的生理代谢紊乱引发的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贫血等,这时候的血液称为“非健康血液”。

    如果您经常出现以下情况,说明您可能有血液方面的问题了,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1 头晕、胸痛、心悸、胸闷;

    2 面颊苍白、头晕眼花、精神不振、疲乏体虚;

    3 口渴、尿少、体重下降;

    4 剧烈的头痛;

    5 指甲发脆,头发枯黄;

    6 无法摆脱不良习惯(吸烟、喝酒、嗜甜食);
, http://www.100md.com
    7 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

    8 无缘无故出现青紫斑;

    9 饮食里缺少蔬菜和水果;

    10 患有慢性病;

    11 生活在辐射量超标的地区。

    “非健康血液”有哪些危害性?

    ①知晓率低:大多数人处于非健康血液状态,自己却不知道,一般去体检时才被发现。

    ②发病率高:非健康血液的人群在我国极为普遍,1/3以上的人群血液处于非健康状态。

    ③治愈率低:发病后如缺乏有效治疗,会进一步恶化。

, 百拇医药     ④可控率低:由此造成的意外、突发性死亡比较普遍,并且难以控制。

    ⑤死亡率高:常见死亡原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⑥致残率高:一般多为脑出血、脑梗死所致的后遗症。

    血液四大危情及预防

    血液“变稀”

    血液“变稀”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误认为贫血是血液“变少”的结果。其实,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容量的减少,通俗地说,贫血不是血液“变少”了,而是“变稀”了。有统计显示,我国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在儿童和妇女中这一比例更高。血液变稀除与贫血有关外,还与血液中的电解质被稀释造成低钠血症等相关。

    血液“变稀”有什么表现?
, http://www.100md.com
    疲乏、困倦、无力是贫血最早期的症状,以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同时,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还可伴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以及皮肤干燥、毛发枯干等症状。

    怎样预防血液“变稀”?

    合理膳食是预防贫血最基本、简单的方法。蛋白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并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可抑制人体的造血功能。当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天热大量出汗时,不要喝大量的白开水,而应喝些淡盐水,预防低钠血症的发生。

    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叶酸)是红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饮食中以动物肝脏和瘦肉中含量较多。绿叶蔬菜等也含有叶酸,但应注意烹调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可预防缺铁性贫血。铁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如肝和腰子)、牛肉、鸡肉、海鲜、干的青豆、水果干、深绿叶蔬菜等。另外,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番茄、花椰菜、马铃薯等都会增加人体对铁质的吸收。
, 百拇医药
    血液“变脏”

    血液为何会“变脏”?

    血液处在环境污染物、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我们自身代谢废物的重重“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物质突破了我们机体的免疫“防线”或者累积过多,自然会造成血液成分的改变,通俗地说,就是血液“变脏”了。

    血液“变脏”有什么害处?

    工业污染物如重金属、苯、甲醛、氟等进入人体,可引起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氟中毒等多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的侵袭,还会引起肝炎、痢疾、艾滋病、疟疾、结核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肆虐。血液不再“纯净”,必将引发全身性的疾病。

    怎样预防血液“变脏”?

    防止血液“变脏”,除了尽量远离工业污染以外,我们自己一样可以“有所作为”。
, 百拇医药
    首先,我们要减少血液的“暴露”。包括远离毒品(共用针头),不到非法采血点卖血,尽量减少输血及应用血液制品。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防治寄生虫病的前提。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生食瓜果蔬菜要反复清洗,尤其要改变赤足下地劳动的不良习惯。生熟食品要分开,火锅里的菜品一定要熟透了再吃,不吃或尽量少吃生的、半生的海鲜、肉类。

    第三,利用蔬果排污。胡萝卜蕴藏大量果胶,可与重金属汞结合,生成新物质排出体外;大蒜的特殊成分可使人体内的铅浓度下降;青绿色蔬菜富含碱性成分,可使沉积于细胞中的毒素重新溶解,随尿液排出,被誉为体内的最佳“清洁剂”,生吃或榨汁饮用效果最好;海带富含胶质,可促使侵入血液的放射性物质从尿中排泄;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血管的“清道夫”,可预防血栓形成,其特殊成分可以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木瓜富含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废物和积累的脂肪。

    血液“变稠”
, http://www.100md.com
    血液如何“变稠”?

    当人体发高热、剧烈呕吐、腹泻、中暑时,由于体内的水分大量丢失,血液就会变稠;而衰老、遗传以及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血脂、血糖等逐渐超标,也会令我们的血液越来越“稠”。

    血液“变稠”有什么危害?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全身的血液灌注,造成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有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导致血脂异常,血黏度升高,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造成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液的这些变化,不但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进一步引发肾脏损害、眼底损害等,这些都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怎样预防血液“变稠”?

    这就要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人手了: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成年人每天要喝2000~2500毫升水(包含食物中的水分)。一旦发生高热、剧烈呕吐、腹泻、中暑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喝淡盐水。如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口渴、尿少、呼吸急促时,应及时送医院输液急救。中老年人睡前和晨起时喝杯温开水,对预防血液变稠有一定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其次,要适当运动。运动能改变血液中化学成分,有利于防止动脉血管硬化,减少胆固醇阻塞血管。保护血液、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要经常参加以增强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打球、登山等。

    第三,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研究证明,压力会引起脂质代谢的异常,引发血栓。人们在精神紧张时,血胆固醇会急剧上升,而怒气会刺激人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随之而来的是心动过速,血压上升。因此,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态有利于血液健康。

    在日常生活方面,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做到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比例合适,粮食与肉蛋鱼奶比例合适,同时,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等都是有利于血液健康的。

    如有必要,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三七、绞股蓝、丹参、川芎、当归、红花等活血化淤的中药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西药。如已出现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应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不可因为没有自觉症状而拒绝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最后,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摒弃吸烟饮酒等不良I嗜好。吸烟饮酒对本已受环境等多种不利因素侵袭的血液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

    血液“变质”

    何谓血液“变质”?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血细胞的分化、增殖都受到特定机制的调控,一旦这种调控“失灵”,造血系统将发生严重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此时的血液,已经“变质”。

    血液“变质”有什么征兆?

    血液“变质”,最可怕的莫过于白血病,以下就是白血病的一些常见表现:

    1 骨头痛。白血病会使骨髓膨胀,骨膜受到拉伸,从而引起疼痛。尤其是在膝盖的上下方最明显,常被误认为是关节炎。
, http://www.100md.com
    2 发热。发热不规则,时而高热,时而低热。发高热时,用抗生素无法控制。

    3 容易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皮肤常出现淤斑,并逐渐加重。

    4 贫血、精神委靡、胃口不好。

    5 淋巴结增多增大,通常发生于颈部、腋窝部,一般不会觉得疼痛或压痛。

    怎样预防血液“变质”?

    虽然现在还没有能够完全预防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方法,但平常多一些注意,是可以减少其发生概率的。

    首先,不要过多地接触x射线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线。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妇女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的白血病发病率会增高。不过偶尔的x线检查,放射剂量较小,基本上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其次,不要滥用药物。使用氯霉素、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小心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

    第三,要减少苯的接触,以苯为化工原料进行生产的工人一定要注意加强劳动保护。家庭装修时尽量简单,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建材,以避免甲醛、氡气等诱发白血病。, http://www.100md.com(赖永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