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6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957734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早期识别与干预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上海医药》2016年第15期
     4 发病机制及分子机制

    有关VCI发生机制的研究为数众多。需注意的是,不同亚型的VCI,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而VCI也可通过多条途径发生。

    4.1 发病机制

    4.1.1 血管机制

    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引起VCI。近年来,小血管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病理学类型上主要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4种类型,研究发现它们均与VCI的发生密切相关。大血管病已被认为可通过直接损伤广泛大脑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4.1.2 脑血流量及代谢机制

    使用氙增强CT检查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深部脑白质,发现患者的脑血流量下降,提示脑血流量下降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潜在机制,但使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检查的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因此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颈动脉狭窄与VCI发生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颈动脉狭窄或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即使其局灶性神经功能未受损或受损恢复后,认知功能障碍也可能永久遗留。国内已有动物实验提示颈动脉狭窄可引起VCI,但现尚无对人的研究数据。

    4.1.3 神经认知结构域机制

    大脑中认知功能结构域的受损必然会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