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7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00565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转慢性危险因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5日 《上海医药》2017年第5期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07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建议修订草案[6]。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龄2个月~13岁,病程(发病至治疗的时间)1~90 d。

    1.2 方法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①一般资料: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有无家族过敏史;②实验室检查:血型、治疗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平均分布系数)、血清IgE水平、病毒抗体、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gA、PAIgM等;③治疗情况及疗效:治疗时有无输注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时间及恢复至正常时间等。④预后:对所有患儿出院后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所有患儿随访11个月~5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58例和慢性组49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影响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展为慢性的单因素分析

    治愈组和慢性组在发病年龄、病程、血型、家族过敏史、血清IgE水平升高、病毒抗体是否阳性、病初白细胞计数、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治疗时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恢复至正常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