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09年第5期
编号:11881992
中药配合雀啄刺治疗肩周炎4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5期
     【中图分类号】R27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5-0123-01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笔者在日常门诊期间采用自拟中药汤剂配合雀啄刺法,治疗肩周炎患者40例,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35~5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年。均具有肩背部板滞,牵拉感以及活动障碍的共同症状。证以寒痹为主。

    1.2治疗方法:自拟中药汤剂:羌活18g,桂枝15g,生地21g,透骨草,透骨草30g,鸡血藤30g,当归18g,丹参30g,香附12g。每日一剂,水煎300ml,分二次口服。有热者加忍冬藤、桑枝各60g;痉挛者加蜈蚣2条,白芍30g;气虚者加黄芪30g,临床嘱患者结合“爬墙锻炼”,效果更好。针灸取穴;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选取肩背部压痛最明显处以及有板滞、牵拉感的部位作为刺痛点,有几处选几处,不拘数目。进针后小幅度提插,当针下阻力较大或针尖触到较坚硬的软组织时,表明已达病变肌层,此时即用雀啄样刺法点刺深层病变组织10下,然后再往深层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同时远端选曲池、手三里、养老、外关、合谷等穴,针用泻法。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4天。
, 百拇医药
    1.3 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大部分恢复。好转: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部分恢复。无效:疼痛仍存在,肩关节功能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本组40例中,治愈13例,占32.5%;显效8例,占20%;好转16例,占40%;无效3例,占7.5%。平均治疗时间3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岁,农民,2007年初诊。主诉:右肩持续性疼痛伴活动障碍半年余。患者系农村妇女,平素劳累过度,半年前因劳作时淋雨,次日感到右肩部酸痛,局部怕风怕冷,自行外贴膏药疗效不佳。近1月来,疼痛加剧,牵及右肩胛区,右肩活动范围减小,夜间因疼痛难以入睡,前来就诊。检查:右肩及右上肢外观无红肿及肌萎缩。右肩外展60°,背伸10°,肩髎穴、肩进穴压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紧。辨证属寒凝络痹。治疗:在压痛明显的肩髎、肩井穴用雀啄刺法各刺10下,配合同侧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位,方法同上。同时自拟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口服,并结合“爬墙锻炼”,治疗一次后,当夜疼痛大为减轻,安然入睡。续治2个疗程后痊愈。
, 百拇医药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为肩凝症,属“痹症”范畴,又称“五十肩”等。多由于长期劳累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组织慢性损伤。表现为肩部冷痛、酸胀麻木、活动受限。《灵枢•周痹》曰:“痹者……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肩凝症的主要病机是寒阻络痹,经脉不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其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菌性炎症及组织粘连。

    肩周炎的治疗关键是温经散寒、活血通洛。根据《内经》“寒则温之,宛陈则除之”的治则,对肩周炎运用中药汤剂口服,配合雀啄治法,具有祛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肩部病变的软组织常因慢性炎症而发生水肿、增厚、痉挛等改变,故针刺到达这些部位时,会有较强的抵触感,在这些病变组织上进行雀啄刺,相当于体表的刺络放血方法,能缓解深部肌肉紧张,松解粘连,因而很多患者在用上此法治疗后,都感到患处很轻松,原有的板滞、牵拉感明显减轻,疼痛也随之缓解,肩关节功能得以改善。

    实践表明,运用中药汤剂配合雀啄刺法治疗肩周炎具有明显疗效,且操作难度不大,治疗风险较小,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百拇医药(邹雅琴 赖聪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