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879364
通过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转阴病例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9期
通过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转阴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sAg转阴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探索影响HBsAg转阴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本院3年间收治并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对其中发生HBsAg转阴的病例进行临床、实验室指标、病毒学指标等分析。结果: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61例患者中,5例发生HBsAg转阴(占8.2%),56例未转阴(占91.8%);HBsAg转阴组平均年龄26.5岁,HBsAg阳性史平均4.3年;HBsAg未转阴组平均年龄33.7岁,HBsAg阳性史平均6.7年。转阴组基因分型均为B型、HBV DNA滴度治疗前较未转阴组低、未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无乙肝家族史、既往未用过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前均为e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获得HBsAg的转阴,HBsAg的转阴可能与患者的基因分型,HBV DNA滴度,年龄,HBsAg阳性史,家族史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HBsAg;基因型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52-02

    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到400多万人[1]。目前普遍认为持续抑制或清除HBV可减轻和解除肝脏的坏死、炎症,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物已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流。干扰素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批准的药物,以后开发的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提高了疗效。现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HBsAg的转阴率均不高, HBsAg转阴报道的很少。本文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HBsAg转阴病例进行分析。

    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诊断按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2],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ug,一次/每周)抗病毒治疗,治疗后有5例患者发生HBsAg转阴,56例患者未发生HBsAg转阴。收集HBsAg转阴组和HBsAg未转阴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

    2 方法

    ① 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微粒体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病毒标志物定量。②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定量。③HBV基因分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试剂盒,检测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调查: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6年6月-2008 年6月收治的61例慢性乙肝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1年,治疗后有5例患者发生HBsAg转阴(占8.2%),56例未转阴(占91.8%)。转阴组最大年龄为32岁,最小为14岁,平均为26.5岁(26.5±7.5)岁;未转阴组最大年龄为45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为35.7岁(35.7±8.3)岁;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阴组HBsAg阳性史平均为4.3年(4.3±1.7)岁,未转阴组平均为6.7年(6.7±2.8)岁; 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转阴组HBV DNA滴度平均为(4.2±1.1×105)copies/ml,未转阴组平均为(5.7±2.1×107)copies/ml; 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转阴组ALT平均为(121±12.5 )U/L,未转阴组的ALT平均为(123±12.5)U/L; 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转阴组5个病例行HBV基因检测,HBV基因分型均为B型;转阴组未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无乙肝家族史、既往未用过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前均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4.2 治疗中HBsAg滴度变化和时间的关系,见表1。

    本组治疗前转阴组的HBsAg滴度较未转阴组低,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后3月内HBsAg滴度下降明显,转阴组均发生在治疗后6月内。未转阴组的HBsAg滴度在治疗6个月后变化不明显,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可以监测HBsAg滴度来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

    5 讨论

    据估计,全世界超过350万人慢性感染HBV病毒和多达100万人每年死于因乙肝病毒有关的并发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分为4个阶段:免疫耐受,免疫清除,非活动的HBsAg携带状态和恢复期。在免疫耐受和非活动的HBsAg携带状态,不需要治疗。患者在免疫清除期或恢复期是最佳的抗病毒治疗时机[3]

    在过去的十年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已大大改善。迄今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6个药物治疗HBV感染者:包括两个肠外药物(干扰素α - 2b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 - 2A )及4个口服核苷酸/核苷(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药物[4]。现有数据表明,干扰素比核苷类似物有较高的持续应答率和HBsAg的转阴率。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优于常规干扰素 [5]。Chan HL等的研究[6]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有5 %(2/40)的患者HBsAg转阴。本组病例治疗后HBsAg转阴率为8.2%(5/6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转阴组治疗前均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与未转阴组相比较,年龄较小,HBV DNA滴度低,HBsAg阳性史时间短,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文献报道病毒载量低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在 2-5倍的正常上限,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干扰素治疗的最佳时机[7]。本组病例治疗前ALT无明显差异;转阴组在治疗前的HBV DNA载量低于未转阴组,这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转阴组调查显示未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无乙肝家族史、既往未用过抗病毒治疗药物。研究显示年龄小的患者HBsAg容易清除,值得进一步深入观察。

    本组资料显示HBV的B基因型容易发生HBsAg转阴。Morillo Verdugo R等[8]的研究发现乙肝基因型A和B显示干扰素的疗效最佳。国内外研究表明HBV基因型可能与疾病进程、感染后临床表现、预后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等密切相关[9]。故在临床治疗上,了解患者的HBV基因型对乙肝的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组病例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后3月内HBsAg滴度下降明显,转阴组HBsAg血清转化发生在抗病毒治疗后3-6月间。未转阴组的HBsAg滴度在治疗6个月后变化不明显。Chen J. [10]等人观察了抗病毒治疗后HBsAg滴度的变化发现,第一个12星期的抗病毒治疗使得HBsAg滴度下降迅速,超过12周,没有进一步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明显减少。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早期血清HBsAg下降具有较高的预测值,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数量可用来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的疗效[11]。Asselah T等认为量化的血清HBsAg将是一个用来预测治疗效果的很好的工具 [12], 百拇医药(卢建溪 舒 欣 曹 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