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0年第8期
编号:12024704
儿童预防接种时的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8期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6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35-0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人文、重视心理护理逐渐成为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工作中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措施,而心理护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预防接种的顺利与否,进而影响到免疫效果和儿童的身心健康。为适应新形势,我们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特征给予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此浅谈如下,供同仁参考。

    1.新生儿期

    新生儿对冷热、疼痛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啼哭。因而要求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强刺激,要用抚摸、拍、抱等方式进行心理安慰。
, http://www.100md.com
    2.婴儿期

    婴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基础免疫也在此期基本完成。婴儿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产生相应的反应,尤其对注射有恐惧,但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一见到穿白大衣的就大哭大闹,并表示反抗,表现为哭闹、躲避等。此时不应急于注射,要给予安抚和鼓励,注射时尽量采取无痛性注射,以减轻疼痛。

    3.幼儿期

    幼儿期体格发育减慢,但大脑功能发育则更趋完善,智力发育增快,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分辨大人的语气和表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主动性,有成人感及好胜心理、喜欢表扬、易接近。护士要主动与其交谈,谈一些愉快和新奇的话题,分散注意力,尽量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操作。注射对儿童而言是一个不良刺激,疼痛-恐惧-心理卫生不健康,是儿童接受注射时引起的病理性心理反应。此期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关键期,也是此文要探讨的核心所在,因此做些详谈。
, http://www.100md.com
    注射前儿童多表现为一见护士就怕并极力回避,不愿接受注射,甚至大哭大闹。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目中,注射针似乎成了医院和护士的主要特征,注射针的力量常被不适当地扩大,在注射针的威慑下,孩子把自己看得比注射针弱小的多,注射时好象注射针张开大口吞噬自己,由此被注射针压服。虽然注射针的形状各异,但在孩子们的心理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金属制成的尖利的针头及针刺入人体后会发生什么后果。有的孩子认为针头会穿透整个手臂,身体里的好东西将源源不断地从针孔中流出来,而外面的坏东西则不停地从针孔中流进去;有的孩子认为针扎到身体里会流血,而血流多了人则会死亡。各种想法不胜枚举,可见孩子们对打针的认识是多么离奇。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们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是必然的。在此时,护士采取感情交流的方式,热情接近孩子、主动打招呼对话、语调柔和、表情亲切,给孩子以友好、亲切的感觉,消除护士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可怕形象,从而缓解紧张恐惧心理。主动对话还会增加孩子的成人感,调动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对哭闹不止的孩子要进行说明解释,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怎样进行接种,可以告诉孩子注射并不疼,就像小虫子咬一样,不必介意,而不进行预防接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可以用图片、实物说明。有几个孩子需同时接种时,可让能主动配合的孩子先接种,起示范作用,也可用温和的表情举例别的孩子接种时是多么的坚强,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过分,以降低其反抗心理;注射时孩子常表现为精神紧张,如握拳、咬牙、肌肉紧张。此时,护士应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理。可向孩子讲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在接受预防接种时多么坚强,打针时在老师的帮助下卷袖,秩序井然地让护士打针,没有惊慌和哭声,有的还笑嘻嘻的。注射时护士则保持心理平静,进针要轻、准确、快速、无误,态度和蔼,以缓解儿童的恐惧不安心理,取得依赖和配合;注射后孩子心理常有需要补偿的要求,又不表现出来。此时,护士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且把赞扬的话尽量讲给众人听,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同时抚摸孩子的头部或手,表示亲切和爱抚,使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以利于孩子尽快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实践经验证明,护士掌握心理学知识,采用良好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服、鼓励和安慰,取得配合,共同从感情上支持和关怀儿童,使其从精神上获得最大的安慰,尽量减少一些疼痛和恐惧感,取得家长和儿童的信任和合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有着积极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