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4565
中医辨治面部脂溢性皮炎78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712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治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分风盛血燥、湿热蕴结两型分别予以不同方药治疗;对照组采用2%酮康唑霜外涂和口服维生素B610mg,2周为l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7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治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中医药治疗;面部;辨证施治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30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74-02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好发于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慢性或亚急性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属中医“白屑风”、“面游风”等范畴。大多自头面部开始发疹,渐延至耳及耳后、肩胛间、胸骨部、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及越来越多的使用化妆品,脂溢性皮炎尤其是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2007年3月~2010年1月,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西药治疗作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符合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1]的病例150例,纳入观察后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均为本院中医外科门诊病例。所有纳入观察病例均已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分组: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对纳入观察病例采用掷硬币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施治组(治疗组)78例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72例患者。治疗组年龄23~43岁,病程2个月~4年;对照组年龄21~47岁,病程1个月~4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3治疗方法:治疗组辨证后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风盛血燥型用四物消风饮随证加减治疗,药用生地20g、当归15g、荆芥10g、防风10g、赤芍10g、川芎10g、柴胡10g、白鲜皮10g、蝉蜕5g、独活5g、甘草5g等;湿热蕴结型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药用茵陈15g、栀子10g、大黄10g、薏苡仁15g、地骨皮10g、丹皮10g、甘草5g等。每日l剂,分早晚2次水煎温服。对照组患者采用2%酮康唑霜外涂,每日2次;维生素B610mg口服,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l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嘱咐其尽量少食油炸、甜腻、辛辣之品,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物品,多吃水果、蔬菜,保持良好心情,注意大便通畅。

    1.4疗效标准:痊愈:不痒,皮损完全消退或留有色素沉着,伴发症状消失,皮脂分泌正常;显效:痒感明显减轻,皮损消退≥60%,皮脂分泌明显减少,伴发症状明显好转;进步:痒感减轻,皮损消退≥20%,皮脂分泌减少,伴发症状减轻;无效:皮损消退<20%,痒感无改变或加重,皮脂分泌无减少,伴发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进步率。

    1.5统计方法: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级对比

    (表2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级对比,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7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P=0.038<0.05)。

    3.讨论

    面部脂溢性皮炎,属于中医学的“白屑风”、“面游风”等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曾记载:“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据其临床表现,可辨证分为风盛血燥证(干性型)和湿热蕴结证(湿性型)[2]。干性型脂溢性皮炎治当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选四物消风饮加减,方中生地、当归、赤芍、川芎为四物汤中方药,善补血养血润燥,荆芥、防风、蝉蜕、甘草为消风散组成药,可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再以柴胡和解表里,白鲜皮、独活祛风胜湿止痒。湿性型脂溢性皮炎治当清热化湿、通腑解毒,方选茵陈蒿汤加减,方中茵陈、栀子、大黄能泄热利湿、通腑解毒,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地骨皮凉血清肺中之火,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再配甘草调和诸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1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