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0年第10期
编号:12017930
如何与爱唠叨的老伴相处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0年第10期
     1.“怕忘事型”唠叨:这种情况的老人往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不自觉地反复地述说同一件事,怕人家忘记,也怕自己忘记。

    事例

    张先生的老伴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啰嗦了,他上街买个菜她都要叮嘱个老半天,就怕他忘买了什么。自己哪天要去办什么事,更是不得了,提前几天就开始说,还是说了又说,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专家支招

    ——反正她所说的你都知道了,嫌烦的话来个充耳不闻,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直接提醒她“你已经说了很多次了,不用重复了,我都知道了”也可以呀!

    ——安慰她:“怕忘记的话,我会提醒你,你不用担心了!”

, http://www.100md.com     2.“爱心型”唠叨:这种唠叨也可以说是一种“希望”型的唠叨。因为老人潜意识中认为此事很重要,希望能把此事办好,为此反复强调,翻来覆去地念念叨叨。

    事例

    李老太对老伴的关心,快让他受不了了,天一冷,她就念叨着叫他加这衣加那衣的,出门时不忘叮咛,记得要穿上皮袄哦!进门时也不忘检查,你今天穿没穿毛衣啊?吃饭前他喝点酒,她更要念叨了,喝酒对身体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出门和老朋友搓下麻将,她就一直在门口追着喊:“别玩太久,早点回来哦,等你吃饭!”每次都是这样,把老伴当孩子一样。

    专家支招

    ——老伴这么关心你,你就迁就着点吧!

    ——老伴的唠叨,细细品味,不觉得像这龙井茶,很有韵味吗?

    ——你也被老伴照顾了那么多年了,继续被当小孩照顾也没什么不好的!
, http://www.100md.com
    3.“发泄型”唠叨:这种形式的唠叨常常是因为老人对晚辈的一些做法或说法看不惯,不理解,又怕他们做错事走错路,出于关心和担心,容易抑制不住地唠叨。

    事例

    孩子们大了,不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可李老太却不这么认为,仍是把他们当小孩子般说教着,花钱不要大手大脚啦,别老是去舞厅歌厅啦,别宠着孩子啦……可子女们哪儿听得进去,全当成了耳边风。日子久了,李老太也察觉了,也许是心有未甘,她反而变本加厉地唠叨,子女倒没怎样,受罪的是她老伴的耳朵。

    专家支招

    ——这种唠叨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希望子女听话,可偏又没人听她的,你是她最亲近的人,也只得冲你唠叨了。其实这也表示她依赖你,你就忍着点,有空多宽慰宽慰她,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太替他们操心!

    ——在消费上,老一辈人总是以节约为主,什么东西都是实用为好,衣服最好是穿不破的;家具只要结实,样式是其次;剩菜剩饭热热还可以吃。可年轻人呢,衣服要新潮,要常换,今年买的明年就觉得过时了,不肯再穿;别说吃剩菜剩饭,叫他们烧都难,宁可去外面买熟菜、快餐;什么事都图个新鲜,有什么新玩意儿出来就想抢先去买来玩玩,还说只有什么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我们是过时了,就随他们折腾去吧,你只能多劝劝老伴,让她也放宽心!
, http://www.100md.com
    4.“混合型”唠叨:这种类型的唠叨似乎将以上三种类型的唠叨集于一身了,估计有这种情况的老人本就话多,并非老来才开始唠叨。这种由性格和长期的习惯养成的唠叨,到老由于寂寞或无聊等会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她唠叨背后的动机仍是好的。

    事例

    陈先生的老伴,几乎什么事都能念上一阵,特别是最近几年,连饭烧糊了,她都能从吃饭开始数落到下次烧饭前,更别提对子女的行为看不顺眼时的唠叨了。现在,子女简直害怕来看望他们,只要子女一来,老伴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拉着他们说个没完,从隔壁家去年生了个孩子直说到最近一个月的水电费,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专家支招

    ——你都忍受那么多年了,应该习惯了吧,弄不好,她哪天不唠叨了,你反而不习惯了呢!

    ——估计她是寂寞空虚,你有空就带她到处逛逛,或给她找点轻松的零活干干,这样一来,估计她也没空在你耳边唠叨了。隔壁的老太太就天天在糊纸袋,既可补贴家用又可消磨时间,自在得很!

    陷入唠叨声包围的老人们,有些嫌唠叨烦人,爱冲唠叨的老伴发脾气;有些则能善待唠叨,把唠叨看成“爱的乐章”、“化解矛盾的催化剂”、“婚姻生活的调味品”,相比之下,善待唠叨似乎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