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健康》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79487
古诗话旱/“分道”为何要“扬镳”?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老年健康》 2011年第4期
     古诗话旱

    洪涝和干旱自古就是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礼记·乐记》),加上古代统治阶级不重视水利建设,农作物的丰歉只能取决于“天”。“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辛弃疾《浣溪沙》),就是古代农业受天制约的形象写照。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关心政治和人民疾苦的感情,也突出表现在一些反映自然灾害(包括干旱)的诗作中。

    早在西晋,傅玄就有一首《炎旱诗》问世。诗人开篇便写旱情久长和天气的异常:“炎旱历三时,天运失其道。”这里的三时指冬春夏三季,可见旱时之长。接着又写旱象:“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连草都不长,灾民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一食重丘山,哀哀以终老。君无半粒储,形影不相保。”

    唐代大诗人杜甫特别关心民生疾苦,一生写了许多有关风灾、雨灾和旱灾的诗作,《夏日叹》就是其中一首。公元759年夏,关中一带久旱无雨,造成严重灾荒。“上苍久无雷”,表明无雨的时间很长。“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一点小雨根本不能湿润作物,干旱的田地黄尘飞扬。长时间的晴热干旱使得动物也难生存:“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同时,大量的灾民流离失所:“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旱灾加上战乱,杜甫忧心忡忡:“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表达了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和对腐败朝政的不满。
, http://www.100md.com
    旱灾不仅夏季发生,其他季节也可能出现。唐代李约的七绝《观祈雨》,写的就是春旱。“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面对如此严重的旱情,那些老爷太太、公子佳人正在干什么呢?“朱门几处春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原来,春旱对农民是灾,对富人们却是好天气,这些有钱人还害怕阴雨天影响乐器演奏呢!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真实写照。(霍寿喜)

    “分道”为何要“扬镳”?

    分道比较好理解,就是各走各的路,那么分道为何要“扬镳”呢?原来,“镳”是指马嚼子的一部分,常与衔合用,在马嘴里的叫“衔”,在马嘴边上的叫“镳”。“镳”通常是青铜或铁制的,也有骨制或角制的,上面可系銮铃。“扬镳”就是提起马嚼子,意思是驱赶马前行。

    分道扬镳这句成语出自于《魏书·河间公齐传》。当时北魏的国都在洛阳,洛阳令(管理首都的长官)名叫拓跋志,是河间公拓跋齐的孙子。他自幼“清辩强干,历览书传,颇有文才”,素来“不避强御”。有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了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他比李彪的官职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该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但是拓跋志不愿退避,李彪也很不高兴。场面闹僵了,两人便到魏孝文帝那里去评理,各自说了自己的理由。李彪说自己是御史中尉,乘坐的车子按照礼仪规格比县令的高,因此洛阳县令拓跋志应该让路。拓跋志则认为他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能给同样编在户籍里的御史中尉让路呢?魏孝文帝不愿说谁是谁非,便做了和事佬,说道:你们不要争吵,洛阳是我的地方,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分开路走,各走各的。两人出了皇宫,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以后各走一半。

    以后,“分路扬镳”也常写做“分道扬镳”,现在多用以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刘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