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导引》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069330
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按摩与导引》 2006年第4期
     关键词 消化不良,功能性 推拿治疗

    上腹部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或不适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存在,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精神神经功能紊乱、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枢神经、皮质下神经通路(植物神经或激素介导)、胃肠壁神经丛及平滑肌细胞等不同层次的功能障碍引起。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返酸、烧心、恶心、呕吐等。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胃痞”“胃脘痛”“嘈杂”范畴。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易反复发作,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笔者通过临床推拿治疗38例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20~50岁,干部19例,工人8例,大学生11例。证型:脾胃虚弱型9例,食滞胃脘型11例,肝气郁结型18例。本病与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较大、饮食无规律有着密切关系,以上病例均除外器质性病变。
, http://www.100md.com
    2 治 疗

    2.1 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2.2 取穴 上脘、中脘、下脘、膻中、神阙、气海、天枢、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关元俞、三焦俞、足三里、章门、期门、梁丘、太冲、内关、公孙、三阴交、丰隆等穴。

    2.3 手法 揉、震、按、摩、滚、擦法等方法。

    2.4 操作

    2.4.1 病人仰卧位:用掌推法,由旋玑穴至曲骨穴做推法5遍。

    2.4.2 用食、中、无名指按揉膻中穴,掌揉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穴。以病人舒畅、膈气或失气为好。

    2.4.3 掌摩胃脘部及神阙穴为中心做圆周摩法,顺时针方法摩动,以较热为度。
, 百拇医药
    2.4.4 掌震中脘、神阙穴以透热为度。

    2.4.5 俯卧位:用掌推法由大椎穴至腰俞穴推至微热为度。

    2.4.6 掌揉大椎至腰俞穴两侧大杼穴至八穴做掌揉法3~5遍。

    2.4.7 在胸椎第7节至腰椎第4节两侧1寸左右寻找阳性反应物,以重点做拨法或点按。

    2.4.8 点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丰隆、公孙穴。

    2.5 辨证施治

    2.5.1 脾胃虚弱型:由脾胃虚弱而致中气虚乏,食入不化,升降失司,浊气滞留胃脘,出现上腹部隐痛、早饱、胀满、纳呆等症。重点按揉膻中、上脘、中脘、下脘、建里、神阙、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补益脾胃之气、肃降浊气、缓解症状。
, 百拇医药
    2.5.2 肝气郁结型:由肝气的郁结致使中焦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现上腹部胀痛、嗳气、痞满、返酸、烧心等症。先双手分推两肋,横擦上腹部,然后按揉膻中、膈俞、肝俞、章门、期门、太冲、公孙等穴。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2.5.3 食滞胃脘型:由于胃腑受寒凉,暴饮暴食,药物等反复损伤,食入不化,滞留胃脘,阻滞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恶心、呕吐、吐酸、嘈杂等症,重点按揉膻中、内关、脾俞、胃俞、足三里、曲池、天枢、三阴交、丰隆等穴以健脾和胃、消食下气、除滞消积,改善病症。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52岁,干部,初诊2001年7月5日,患者在24年前由于大怒之后出现上腹部胀痛、痞满、呃逆、返酸等症状。曾口服中西药物症状缓解不佳。近年来由于任领导工作其工作压力较大,繁重,症状逐渐加重。查体:体温36.2℃,脉搏74次/分,血压140/75mmhg,实验室检查、B超等检查除外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内窥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胃溃疡、肿瘤器质性病变。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以肝气郁结型为主,由于病程较久,损伤脾胃较重。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以补中焦之气。首次治疗病人症状明显缓解,10次治疗后(隔日1次),症状基本缓解。又予10次巩固治疗达到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4 评定标准

    按上述方法治疗10次后症状缓解,10次巩固治疗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为痊愈,共25例;经20次治疗后症状痊愈,1年内受致病因素影响,症状偶有较轻微者为临床缓解,共13例;经过20次治疗,症状未见缓解为无效,本组无。

    5 体 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脾胃病范围,较常见病。病情较复杂,亦常合并其它疾病同时出现,相互影响,相互掩盖,易反复发作。本病脾胃虚弱型主要原因是脾胃气的不足所致,如禀赋不足,老年脾胃自衰,或大病、久病延及脾胃,使中气虚乏,脾胃功能失调,所以在治疗此类型病人时以补益脾胃之气,促进肠胃功能恢复为主,消积化滞为辅。在手法治疗中以温热的补益手法施术于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增强补益中焦气,加强消积化滞、和中降逆作用。同理施术于神阙加强其培元固本、益气健脾、和胃理肠之功效。用顺经络施术补益手法于脾俞、胃俞穴两穴合用使健脾和胃,功效增强。同样施术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穴,增强调理胃肠,补益中焦之气功能增强。肝气郁结病因是:精神激动、情志抑郁、久郁伤肝犯胃等因素,而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中焦气滞,胃失和降。在治疗此类型病人时以强刺激的泻法手法施术于膈俞、肝俞以疏肝理气,开郁散结。同理施术于章门、期门穴以疏肝健脾,调气活血,消郁散滞。太冲、公孙穴,以逆经手法以加强平肝理气,理脾胃,降逆之功效。本型病人以疏肝理气,消郁散滞为主,辅以健脾胃。食滞胃脘型主要病因是:多因脾胃素弱,食滞难化,或因暴饮暴食反复伤胃等因素导致食阻胃肠,气机阻滞。在治疗此类型病人时,以补法手法施术于膻中、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穴,以增强健脾和胃及补益中焦之气的功效。以强刺激泻法施于内关、曲池、天枢、丰隆、足三里,以和胃理气,清肠胃,除逆气。本型病人以攻补兼施,消积除滞,调健脾胃,以改善病症。

    另外在手法治疗本病以外,还应结合心理治疗,消除精神紧张,减轻思想压力,解除抑郁,充分缓解病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 http://www.100md.com(郑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