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0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1991022
四海之输配合常规取穴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25日 庞沛 王升旭
第1页

    参见附件(1596KB,2页)。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3-02

    民国以来有一些医家指明“六经是标不是本,而中风的真正病位是脑”[1],建国后又经多年争论,迄今终于认定中风的病位在脑。在全国中医急症脑病组对中风的定义中,明确阐述本病为多种原因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2],这标志着人们对中风病机病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风病位在脑,相应地针灸也应从脑论治,但脑在中医传统理论体系中属于奇恒之腑,不象五脏六腑一样有自己的所属经络,如何从脑论治,这是针灸界当前面对的一个理论课题,笔者试从经络理论之四海学说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并以针刺为干预手段,通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版)MBI指数、肌张力评定量表(TAS)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缺损评分标准等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在临床上观察其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所有患者均为2008年11月—2009年11月那打素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针灸科及沙田医院神经内、外科收治的中风病人,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3—90岁,平均(67.00±13.86)岁;病程7-245天,平均(69.27±62.61)天;病位在左脑12例,在右脑18例;出血性中风9例,缺血性中风21例;风痰火亢型5例,风火上扰型3例,痰热腑实型2例,风痰瘀阻型6例,痰湿蒙神型2例,气虚血瘀型8例,阴虚风动型4例;轻型中风11人,普通型中风14人,重型中风5人。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88岁,平均(64.80±11.54)岁;病程12-186天,平均(61.20±50.46)天;病位在左脑18例,在右脑12例;出血性中风14例,缺血性中风16例;风痰火亢型2例,风火上扰型4例,痰热腑实型5例,风痰瘀阻型5例,痰湿蒙神型1例,气虚血瘀型6例,阴虚风动型7例;轻型中风9人,普通型中风12人,重型中风9人。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1996年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诊断为脑卒中病者;并且已明确由脑卒中所致的一侧上肢,或下肢,甚或整侧肢体呈痉挛性瘫痪,即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4]评定痉挛在1级以上(包括1级)。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中风病和《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且已明确由脑卒中所致的一侧上肢,或下肢,甚或整侧肢体呈痉挛性瘫痪,即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痉挛在1级以上(包括1级)。②病情稳定,愿意接受针灸治疗;

    1.4 排除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中风病和《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但患侧肢体无痉挛者;②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有严重出血倾向;④一个月内持续服用镇静作用的中、西药及肌肉松弛剂者;⑤惧怕针灸者。

    1.5 脱落标准。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末按实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予以剔除;②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实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作为脱落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1.1 选穴:以孙国杰主编《针灸学》教材提供的上身不遂穴位处方[5](上肢选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选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溪、太冲)为主;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取曲泽,腕部配取大陵,膝部配取曲泉,踝部配取太溪。

    然后再根据病情需要,临床上辨证或辨症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纠外翻;便秘加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水道、归来、中极、曲骨、关元[6]

    2.1.2 针刺方法:取患侧肢体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mm,长度为40mm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每隔10min行针,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连续针刺6天后,休息1天,7天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2 治疗组。

    选穴以《灵枢•海论》的四海之输[7](髓海之百会、风府,血海之大杼、上巨虚、下巨虚,气海之哑门、大椎、人迎,水谷之海的气冲、足三里)为主穴;配以教材提供的穴位,具体见对照组。

    针刺方法同治疗组。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要指标:①临床疗效[2]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发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记录两组病类诊断标准评分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计算百分数折算值,评定临床疗效。②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病类诊断标准评分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发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2],记录并比较两组病类诊断标准评分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

    3.1.2 次要指标:①肌张力[4]使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进行评定,分为0-4级。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共10项,满分100分。

    上述指标均在治疗开始前和疗程结束时,由专人在不知道患者分组的情况下,各测量1次。

    3.2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由专人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