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507581
黄褐斑与微生态失衡、自由基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7年第4期
     黄褐斑的发病是体内外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结果。微生态失衡、自由基损害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1 微生态失衡

    通常情况下,皮肤表面寄生有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绿脓杆菌、非放射性分支杆菌、大肠杆菌及微球菌等大量微生物,依据其存在的久暂分为常住菌和暂住菌(又称共生菌)。菌群之间存在共生或拮抗作用,并参与形成表皮脂质膜,构成皮肤生物屏障,营养皮肤组织,参与皮肤细胞代谢。人体皮肤有维持自身微生态稳定的能力,如果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皮肤、环境和菌群之间的微生态失调,就会造成皮肤的病理损害。已知微生态系统的大部分暂住菌可通过其特殊配体,透过皮肤的保护膜和表皮,到达真皮,并诱导真皮免疫反应,引发局部或系统疾病,也包括黄褐斑。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区菌群与健康人比较,常住菌中表皮葡萄球菌的活菌数与分离率无显著性差异,痤疮丙酸杆菌、微球菌及其他产色素的微球菌和格兰氏阴性杆菌等暂住菌的活菌数和分离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人,以产褐色素、菊黄色素的微球菌增加显著,且产色素的微球菌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活菌数增多,产生的色素也明显加深。由此推导,黄褐斑患者之所以夏季色斑加深或复发、冬季色淡或消褪,其原因之一可能与高温高热有关。换言之,热环境是产色素微球菌赖以存活和繁殖的温床。另外,常住厌氧菌的活菌数与分离率减少,使皮肤定植抗力降低,菌群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和干扰力减弱,导致其他产色素的微球菌大量繁殖,粘附、定植于表皮,使表皮出现色素沉着。基于皮损区微生态失衡是形成黄褐斑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临床常常采用调整皮肤菌群的生态疗法,促使黄褐斑消退。一项研究显示,使用康肤生膏霜(主要含无毒株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谷氨酸、赖氨酸等18种氨基酸)治疗234例黄褐斑患者,2个疗程后评价效果,结果痊愈(皮损区色斑完全消退)52例(22%),显效(色斑消退2/3以上)75例(31%),有效(色斑消退1/2以上)72例(31%),无效(色斑变淡,但面积-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过氧化脂质(IJPO)、丙二醛(MDA)等。已知许多生物膜的磷脂中含有很多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等,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H2O2若不能及时被过氧化氢酶(CAT)催化分解,则过多的H2O2使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形成LPO,损伤生物膜,使细胞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通透性改变乃至破裂。LPO还能抑制核蛋白体的蛋白质合成、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或直接破坏一些酶的活性,造成机体损害。LPO本身极不稳定,可迅速分解产生一种具有强氧化作用的MDA,后者含量可间接反映自由基的产生情况和机体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
, 百拇医药
    使自由基失去不成对电子及其特性的物质称为自由基清除剂。体内自由基清除剂种类较多,按化学结构分为非酶类(属低分子)抗氧化剂和酶类(属高分子)抗氧化剂,前者如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类、a一生育酚等,后者主要有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OD等。SOD主要清除·O-2,CAT、POD主要清除H2O2,GSH—PX主要清除H2O2和LPO。酶类抗氧化剂尤其SOD、GSH—Px能有效清除并阻止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其他有机氧化物引发的自由基连锁反应,从而减少LPO的生成和破坏。通常情况下,人体内氧自由基的形成和清除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自由基不断产生的同时,又不断被清除。

    自由基损害可波及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黄褐斑也不例外。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这种氧化与抗氧化损伤的平衡状态大多遭到破坏,体内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均可造成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使膜的结构、功能受损而引发黄褐斑等皮肤病。日本学者小仓良平测定黄褐斑患者皮脂中LPO较正常人增高5倍,紫外线照射后更高。LPO作为启动因子,其逐渐增多,促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酪氨酸氧化反应加速,黑素细胞产生黑素增加;其降解物MDA又促使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发生交联,形成莹光发色团——色素;同时,LPO还能对蛋白质分子产生氢抽提加成作用,依次对蛋白质不断加成,促进化学反应,最终导致黑素生成增多,形成黄褐斑。另外,SOD活性降低,不足以清除生理状态下的超氧自由基,使其含量相对增加,氧化反应加剧,黑素生成过多,亦可促使黄褐斑形成。研究发现,单纯色素型黄褐斑患者与正常人比较,SOD明显降低,LOP明显偏高,而单纯血管型黄褐斑患者SOD、LOP则无明显变化。
, 百拇医药
    运用药物干预机体的过氧化反应被认为是防治黄褐斑的有效手段之一。西药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的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维生素C可使黑素转化为无色物质,并能抗氧自由基损伤。维生素E可阻抑黑素形成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增强细胞抗氧化损伤的能力;与维生素C合用有协同作用,一般用于治疗黄褐斑较轻者。谷胱甘肽可保护含巯基(-SH)的蛋白和酶不被氧化、变性,并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抑制黑素的形成。抗氧化损伤的中药种类颇多,但被确认有效的很少。有文献报道,“祛斑霜”(含人参皂甙、茯苓等)外涂,可升高黄褐斑患者血清及实验小鼠用药处皮肤组织液中的SOD活性。川芎嗪每日160mg静滴,连用15天,可使黄褐斑患者LOP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绿茶提取物儿茶素可显著降低黄褐斑患者LOP,升高其GSH、GSH—Px,并使SOD活性上升。祛斑美容胶囊(人参、当归、红花、枸杞子、香附、白芷、栀子)、祛斑胶囊(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杜仲、熟地黄、柴胡、当归、川芎、桃仁、丹参等)分别有降低大鼠血清、脑组织和黄褐斑患者血清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的作用。
, 百拇医药
    3 血管内皮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内皮不仅是一层屏障,而且是一个具有许多生理功能的活性器官。内皮细胞感知血液炎性信号、激素水平、切应力、血压等信息,同时通过释放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调节细胞的生长、凋亡、迁移和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内皮细胞衍生的血管舒张因子主要有一氧化氮(NO)等、血管收缩因子主要有内皮素(ET)等,生理状态下,NO与ET相互作用与调节,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内皮细胞在多种化学介质或切应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催化,将L-精氨酸转化为L-胍氨酸,同时释放出NO。NO是黑素合成的强效激活因子。NOS是NO的限速酶,测定NOS的活性可以估计NP的含量。黄褐斑患者NO有降低的趋势。皮肤黑素细胞外的ET可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分化,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NO和ET为观察指标的祛斑药物研究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4 小结

    导致黄褐斑发病的因素较多,微生态失衡、自由基损害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其中的三种。从已有结果来看,皮肤表面常住菌群和暂住菌群的相互拮抗失衡,导致以微球菌为主的产色素菌显著增加,是黄褐斑发病的外在原因之一;体内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或抗氧化酶活性降低,NO降低或ET升高,促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酪氨酸氧化反应加速,黑素细胞产生黑素增加,是黄褐斑发病的内在因素之一。目前,虽有一些针对病因治疗的中药和西药应用于临床,但大多缺乏特异性而作用不明显。因此,寻找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药物,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百拇医药(叶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