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68690
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9年第3期
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2.2.3 物理因素刺激:长期在野外工作,遭风吹,紫外线照射、高温、冻疮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了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面部泛红或紫红色。形成机理:紫外线强烈照射活化了自由基,让肌肤在正常状况下遭受更多自由基的攻击,自由基攻击和破坏毛细血管壁细胞过程中,细胞大量死亡和代谢紊乱,导致毛细血管壁的弹性降低。清除细胞膜中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自由基,可以抑制体内释放的某些酶去伤害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存在于真皮层,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同时调节血流量,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通过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以控制血流量来调节体温。当温度骤变,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围,引起了毛细血管扩张。

    2.2.4 化学因素刺激:利用酸碱化学物质进行换肤或使用不恰当的祛斑霜,在短期内达到祛斑美白的效果,但却破坏了皮肤天然屏障,致使局部产生炎症,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从而使面部变红。形成机理:在化学、过敏等病理因素损伤组织细胞时,溶酶体膜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变化。水解酶释放可产生细胞自溶,并可损伤其他组织细胞;肽酶的释放可促进缓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释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细胞溶解因子(又称组织胺释放因子)的释放能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并通过组织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的释放能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区域移动,造成白细胞聚集浸润。总结这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均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以及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