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938528
荧光染料ICG在整形外科的应用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王丽丽 岳 华 白汝芬 张琳西
第1页

    参见附件(1626KB,3页)。

     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皮肤的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连锁链,所以在临床上判断皮瓣血运非常困难。目前监测的方法可常规分为三种:①临床实验:如针刺反应、毛细血管反应;②化学方法:如荧光染料注射;③仪器分析方法:如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某些主观方法因个体皮肤结构的异质性和医师的临床经验有时很难判断,而有些客观的方法因临床可信性和有效性而未能广泛使用,因此开发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1荧光技术现状

    荧光技术被认为是目前皮瓣监测最为准确的方法。Lang和Boyd首次将荧光技术应用到皮肤的微循环研究中,他们通过荧光素钠在组织中的强度、比率和同种性来监测末梢毛细血管疾病的微循环,发现荧光与组织的血流和成活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传统的肉眼观察荧光法也有很多缺点如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定量及交界处判断困难等[1]。1943年,Lange和Boyd研制出第一台皮肤荧光仪,定量观察组织微循环。1980年,Silverman[2]报道了改进的皮肤荧光仪。但是直到今天,皮肤荧光仪仍未被普遍接受,主要原因是染料荧光素钠。荧光素钠是一种水溶性染料,分子量为376,在血浆和全血中约50%与白蛋白结合,最大吸收峰为495nm,最大散射峰为515nm,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荧光素钠的半衰期比较长,所以两次间隔时间比较长(7~8h),染料在组织中持续时间长,且易向组织间隙扩散,易造成假相性,另外激发光的最大值在紫外线光谱范围内,只能穿透真皮浅层。故未能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2荧光染料ICG

    第二代染料靛青绿(ICG)也可用来做皮肤血流的荧光示踪剂,其工作原理与荧光素钠相同。但与荧光素钠相比,ICG的药代动力学、理化性质、光谱特性优点非常明显,非常适合临床应用。1957年,Fox和Wood[3]首先将ICG引入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肝功、肝血流、心输出量的检测。1972年,Kougure等用ICG对猴子做脉络膜血管造影,1973年,Flower 和Hochheimer将ICG引入荧光技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字化ICG视频血管造影在眼科学已经作为常规的诊断工具[4]。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2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