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6期
编号:11936588
32P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5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0年第6期
     32P是由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32P衰变类型为β衰变,具有发射纯β-粒子的特性,半衰期为14.26天,射线平均能量0.69Mev[1]。在组织中的最大射程为8mm,穿透1mm组织剩余能量为28%,穿透2mm组织剩余能量为11.4%,穿透5mm组织能量仅剩0.9%。应用于皮肤疾病的32P,主要有两种理化性状:一是澄清溶液的Na2HPO4,用于敷贴治疗;另一种是胶体状的Cr2PO4 。后者是32P和硝酸铬反应形成的32P磷酸铬沉淀,是一种对人体无害且带有放射性的惰性物质,是草绿色液体,性能稳定,颗粒大小多在1~2μm之间。动物实验证明,局部注射后长时间滞留于局部,极少吸收入血[2]。因此,32P放射出的β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治疗皮肤疾病既能杀死瘤体细胞,又能使瘢痕组织损伤,对正常组织及深部组织不构成伤害,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据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报道,32P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是治疗皮肤脉管性疾病和瘢痕疙瘩等,现综述如下。

    132P治疗皮肤脉管性疾病

    1.1 脉管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现状: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3],目前临床上皮肤脉管性疾病的治疗常根据不同年龄、类型、时期及面积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药物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生物因子治疗及激光治疗等[4-5]。

    1.2 胶体32P注射治疗静脉畸形:现有的文献中,报道较多的是胶体32P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静脉畸形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