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55235
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0年第7期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注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自Neuber在1893年完成了第1例用少量自体游离脂肪块填充软组织凹陷手术失败,1911年Brunings首次报道用注射器注射少量的脂肪纠正软组织凹陷,1950年Peer的研究发现移植的脂肪颗粒,在体积和重量上多减少50%以上,坏死的脂肪颗粒往往引起纤维囊性化和假性囊肿。此外,在治疗中还存在液化、坏死、感染等情况,这些弊病使得整形医师们不敢问津。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硅胶假体的出现,使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研究基本停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脂肪抽吸技术的不断完善,自体颗粒脂肪的获取更加简单,Illous等报道了应用抽吸方法获取自体颗粒脂肪,再行注射移植的技术方法后[1],再次掀起应用自体脂肪颗粒进行自体移植的热潮。自体脂肪的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工组织代用品、异体或异种胶原等材料,没有免疫排斥等诸多难以割舍的优势,不断激发人们对其应用的研究和探讨。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这一获得容易、供源充足、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组织充填材料。Carpaneda(1994年)和Guerrerosantos(1996年)通过实验证实,血供丰富条件下,移植的自体脂肪颗粒是可以存活的,虽在具体病理过程上仍有一些争议,但基本否定了“移植脂肪颗粒不能存活”的观点。Eppley和ayhan(2001年)进一步尝试,通过动物实验来发现促进脂肪颗粒存活的活性因子和药物。至此,游离脂肪颗粒的自体移植被广泛用于各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2],又成为整形外科医师治疗相关畸形和不足的常用方法。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术,是指将人体脂肪较丰厚的部位,如腹、臀、大腿或上臂等处的脂肪,用湿性真空吸脂方法吸出,经过特殊处理成纯净脂肪颗粒后,注射植入需要改变的有缺陷的受区内,以改变完善受区的形态的一种手术方法。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有广泛的适应证,如用于充填面部皮下凹陷性缺损或畸形,如单侧或双侧颜面萎缩,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颧、颞、额、眶区的凹陷,面部手术或外伤所导致的凹陷,上唇过薄或人中过短、鼻唇沟过深、耳垂较小等;用于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哺乳后乳房萎缩,双侧乳房大小不对称,乳头凹陷畸形;用于吸脂术后的凹陷,身体其他部位软组织凹陷,如臀部、大腿、小腿弯曲等;手部软组织萎缩(俗称鸡爪手);生殖器的改形塑造,如阴茎增粗、阴道松弛、萎缩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