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55216
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0年第7期
     整形美容

    1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瘢痕疙瘩的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临床资料显示:脉冲染料激光(PDL)有抑制瘢痕疙瘩生长的作用。不过,对其产生抑制瘢痕疙瘩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查明PDL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名瘢痕疙瘩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手术后瘢痕疙瘩标本并提取其中的成纤维细胞。采用流量血细胞计数法及对Fas的抗体,查明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状况;通过流量血细胞计数法查明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P53)的表达。结果:使用PDL激光处理的和对照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Fas介导的凋亡都有明显的阻抗性。细胞周期分析查明:未经激光处理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大约64%是处于细胞周期的增殖期(G2到M-S期);而经过激光处理者处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细胞非增殖期)。不过,两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Fas 和BCL-2 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但是激光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P53的表达与对照组比,有较高的表达。结论:经过脉冲染料激光(PDL)处理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其细胞周期分布的不同,P53表达的差异可以反映595nmPDL激光对瘢痕疙瘩产生疗效的生物学机制。

    [摘译自 Adv Skin Wound Care,2010,23:29-33]

    2用LBO532nm激光和硅胶膜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一种难治的病变,由于瘢痕疙瘩病变是人类特有的病理性瘢痕,它不出现在动物身上(译者注:Morris 和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建立的兔耳瘢痕模型,首次有了动物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但至今还未能产生瘢痕疙瘩的动物模型),使对其研究难以深入。有多种治疗措施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真正满意的疗法并不多。近年,将激光引入病理性瘢痕治疗的资料日渐增多,本文作者对其效果进行了观察。临床资料:观察对象为37名病理性瘢痕患者,其中女性31人、男性6人。共收集48处病理性瘢痕病变(34处为增生性瘢痕、14处为瘢痕疙瘩)。患者平均年龄34岁(6~67岁)。皮肤分类属于Fitzpatrik II~IV型。病理性瘢痕的病程为3~35个月(平均9个月)。全部患者都接受过LBO532nm激光和硅胶膜的治疗,效果评定按VSS(温哥华量表)法并经病理学检查判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取得良好疗效,按VSS量表检测,从治疗前平均值为12.6经治疗后下降至平均值为3.3(译者注:VSS评分越高表明瘢痕越严重,越低表明瘢痕越轻。)结论:对病理性瘢痕使用硅胶膜加用激光治疗,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

    [摘译自 J Cosmet Laser Ther,2010,12:32-37]

    3通过病损外切除法加上术前、术后的放射治疗处理耳垂部的瘢痕疙瘩

    耳垂是瘢痕疙瘩好发部位,可以因美容性耳垂穿孔、感染、烧伤而诱发,也可以自然地发生瘢痕疙瘩。对此,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不一,如处理欠妥不仅会引起耳部畸形,而且复发率也很高。本文作者采取病变外切除法(译者注:对瘢痕疙瘩的切除有一些学者主张瘢痕内切除—即保留瘢痕病变外面的一层组织,认为不触动增生旺盛的外层组织,可以防止复发。本文采用外切法,即从瘢痕外正常组织处切入,全部切除病灶)。加上术前一天、术后一天接受放射治疗来观察其效果。方法:作者回顾性收集了1996~2005年23例耳垂瘢痕疙瘩患者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高危人群,容易发生病理性瘢痕者;另一组为低危人群。所有对象均接受瘢痕外切除术,并且在手术前一天和手术后一天接受放射治疗。随诊半年,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取资料。结果:本组耳垂瘢痕疙瘩患者23例,57%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24岁。引发病变最多的原因是耳垂穿孔。高危组治疗后复发率为27%,低危组为25%。患者满意度还比较高。结论:对耳垂瘢痕疙瘩采用外切除法加放射治疗可以产生较好疗效,而且较简便,复发率也较低。

    [摘译自 Plast Reconstr Surg,2010,125:135-141]

    4胸大肌后放置假体隆乳术引起的异常及其矫正法:乳房腺体后假体置入修正术

    假体隆乳术可以将假体置于乳腺后方也可放置于胸大肌后方。将假体置于胸大肌后方有时引起一些不良的表现:假体位置不适当、乳房外形不佳或由于胸肌的收缩运动使假体发生移位。对上述异常矫正的办法是:将胸肌后的假体取出,将胸肌固定在胸壁,再将一个新的假体放置在乳腺后方,本文介绍了有关资料。方法:收集了1995~2006年因胸肌后置入乳房假体发生异常而需要进行手术处理者36例。患者出现的症状包括:外形不佳、畸形、移位或有包膜挛缩。方法:将胸肌下的假体取出,同时对包膜挛缩进行处理,将胸大肌与胸壁进行固定,然后,在乳腺后方置入一个新的乳房假体。结果:术前,需要进行矫正的患者中,62%出现乳房畸形,53%患者有假体外周包膜挛缩,发生两侧乳房不对称者占10%,而100%的对象都因假体向腹部移位而不满意。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置后,平均随诊22个月。新置入的乳房假体一律选用内含硅凝胶的假体,与原有容量相比,置入假体的容量平均减少了27cc。术后,移位和不对称现象均获得100%的矫正;包膜挛缩发生率也大大减少。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低。结论:对于胸肌下置放假体引发的异常,可通过取出假体、固定胸肌,将内含硅凝胶的新假体置于乳房腺体后方来进行矫正。这不仅可以改善乳房外观,而且可降低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摘译自 Plast Reconstr Surg,2010,125:363-37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荟元摘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