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1967082
注射器脂肪抽吸术在面部轮廓塑形及年轻化中的应用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卢 彬,朱光辉,张树青,金惠玲,张兰成,濮礼臣,庞晓纲
第1页

    参见附件(1150KB,2页)。

     人们通常以曲线优美、轮廓清晰的瓜子形脸、椭圆形脸作为美学标准。笔者针对面、颈部局部脂肪堆积所导致的面部肥胖、臃肿及轮廓不清晰的老态面容采用脂肪抽吸技术进行面颈部整形。针对27例要求改善面颈部肥胖外观或者皮肤松垂臃肿、面容老态的患者进行注射器面颈部脂肪抽吸手术,并作了为期6~36个月的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7例, 女性,26例,男性,1例。年龄18~65岁。术后随访最长3年,最短6个月。术后效果25例满意,有2例效果欠佳。

    2吸脂范围及操作

    2.1 切口设计及吸脂范围标记。切口可取耳垂下缘皮肤皱褶处、颏下或下颌缘下等隐蔽部位,长约3mm。吸脂范围,上方至颧弓、眶下缘,下方至颈前第一道皱褶处,内侧至鼻唇沟处,外侧达胸锁乳突肌外侧缘。

    2.2 吸脂平面及技术操作:吸脂平面在皮下浅筋膜层。采用直径2~3mm的钝头、一侧开口的单孔(操作时开口朝向深层)吸脂管,用5~10ml普通医用注射器进行隧道式放射状抽吸。面部肿胀液一般每侧使用100~250m1,总量200~500ml; 双侧脂肪抽吸总量在100~250ml。

    3结果

    27例随访病例,有25例对手术结果满意;2例不满意。其中不满意者1例为面部除皱后8月,因颊部抽吸过度至颊部(下颌上缘)轻度凹陷,行2次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后得到改善;另一例不满意者为双侧颊部脂肪垫部分切除术后6月,再行面部吸脂后自觉面容苍老,行2次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后稍有改善。27例中大部分述面部吸脂部位术后皮肤感觉降低(轻度麻木),但2~4周内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未出现术后血肿、感染、表情肌损伤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4讨论

    4.1 按照美学的标准,曲线优美,轮廓清晰的椭圆脸最美。决定面形轮廓的不仅是骨组织,软组织的形态也起重要作用。脂肪抽吸术对脂肪堆积的处理,具有切口隐蔽、组织创伤小、恢复快等明显的优点。对以软组织形态为主要问题的面部轮廓臃肿、不清晰和面颈部肥胖者改善明显[1]。目前,临床上对改善面部轮廓多首选下颌角切除整形术。但下颌角切除整形术和面部除皱术对于面部脂肪过度堆积者则手术效果欠佳,笔者将面部脂肪抽吸技术辅助应用于面部除皱手术中和下颌角整形术后的局部脂肪堆积,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4.2 面部轮廓与面部形态的改变,只有通过精确地改变不同解剖区域的体积并重新分布软组织,才能使轮廓改变[2]。面颊部、下颌部、颈部均是面部脂肪容易堆积部位,过多的脂肪会使面部臃肿而失去轮廓美,吸除堆积在面部皮下过多的脂肪,可以改善面部臃肿的形象,对伴有下颌后缩者,联合应用隆颏术可以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4.3 部分面部肥胖、年龄较大和肌肉组织松弛的受术者会有颊区较丰满或颊脂垫向外假性疝出下垂的情况,在抽吸过程中吸管可适当抽吸SMAS层的深层及真皮下,术后所形成的瘢痕样纤维网可加强并重塑其深层,能增强吸脂后面部轮廓改善的整体效果。在颊区颊脂垫的浅层虽有面神经颊支的分支分布,但由于术中所用的是钝头细吸脂管,并且是在5~10ml医用注射器下低压下进行抽吸,只要轻柔操作、不过深的突入,一般不易造成面神经的严重损伤。

    4.4 颈部与颌下部的操作。操作时吸脂管如要准确插入皮下和颈阔肌之间,可在切口处以小血管钳分离皮下,吸管的侧孔应朝向颈阔肌面,并尽可能刮吸颈阔肌表面的脂肪[3]。吸脂管进入皮下和颈阔肌之间进行扇形隧道抽吸,在皮下形成多条隧道,愈合后可形成纤维网,使颌下、颈部皮肤均匀绷紧。

    4.5 面、颈部脂肪抽吸中要注意肿胀液注射和抽吸量的精确和对称。注射肿胀麻醉液体和抽吸量应精确到毫升,双侧抽吸量应基本相同。脂肪厚薄的判断主要依靠手术中非操作手的感觉和皮肤掐持试验决定。一般应至少保留皮下0.5cm厚的脂肪组织以免过度抽吸。

    4.6 手术操作应尽量轻柔。在抽吸过程中,不应有明显的出血现象,特别注意掌握抽吸的深度。在注入肿胀液后抽吸管在皮下距表皮过浅、开口朝向浅层和负压过大,将会造成抽吸后皮肤凹凸不平。抽吸管插入深筋膜下有可能造成腮腺及面部神经的损伤。

    4.7 注射器面颈部脂肪抽吸术适合于具有良好皮肤弹性的就医者。对于皮肤弹性差的就医者,术后可能使皮肤下坠更明显。

    注射器面颈部脂肪抽吸术操作简单易行,已经成为改善面部轮廓和面部年轻化的整形方法之一[4],并常被联合应用于其他面部美容手术。只要病人选择合适,操作技术掌握得当,可以避免血肿、感染、皮肤缺血坏死、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凹凸不平等并发症, 为面部轮廓塑形、年轻化手术中的一种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Ira D. Papel 主编,曹谊林 主译.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8-21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