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75603
腭裂松弛切口两种处理方法的疗效对比(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王宏英,杨志峰,王大军
第1页

    参见附件(1549KB,3页)。

     3讨论

    碘仿又称三碘甲烷,具特臭、滑腻感,不溶于水,在光、热条件下逐渐游离出碘。干燥粉末对组织刺激小,可吸收渗出液,具有保持创面干燥、促进肉芽组织新生和伤口愈合的作用。但长期大面积创面上应用,碘吸收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头痛、嗜睡等症状。碘仿纱条是在油纱条上均匀涂抹碘仿而成,传统的腭裂手术方法常规在松弛伤口填塞碘仿纱条,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止血。据临床观察,腭裂术后出血高峰在切开、剥离粘骨膜瓣时,时间30~40min,到手术开始缝合时,多数出血已不严重[2]。腭裂术后出血可分两种,术后早期出血(原发性出血):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出血部位可来自断裂的腭降血管、鼻腭动脉、粘骨膜瓣的创缘以及鼻腔侧暴露的创面;术后较晚期的出血(继发性出血):常由于创口感染所引起。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3]腭裂创口出血以术后6~7天的继发性出血为多,且绝大部分是在鼻腔面出血,而松弛切口的原发性出血在临床上是极少发生的,相反松弛切口内填塞之碘仿纱条抽除后引起的继发性出血临床上屡见不鲜。只要手术中消灭松弛切口内的活动出血点,术后很少会引起出血不止,因为松弛切口的渗血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凝血功能达到止血目的[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原发性出血,36例患者在抽除碘仿纱条时有少许渗血,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两组手术均充分游离粘骨膜瓣,充分止血,确认双侧组织瓣在无张力下分层缝合鼻腔粘膜、肌层和口腔粘膜,加之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无穿孔复裂,经统计学分析,认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事实上,预防腭裂术后穿孔或穿孔复裂发生的关键在于腭裂修复术中剥离组织瓣时层次清楚、充分松弛减张、彻底止血和缝合技术,不应过份强调松弛切口的碘仿纱条填塞减张作用[5]。

    由于腭裂术前、术中长时间地禁食水和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前两天的一过性菌血症,患者术后1~2天的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反应。B组患者绝大部分于术后第3天已基本恢复正常体温,术后第5天体温稳定,仅有3例患者发热,原因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A组术后第5天有20例患者发热,其中4例发热原因为上感,而且发热不退,直至术后10天左右抽除口内碘仿纱条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3、5天发热率、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天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关于碘仿纱条导致患者发热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碘仿纱条作为异物引起了机体的排斥反应,还有学者认为是碘的刺激而引起的体温中枢反应[6],不论哪一种观点更加准确,可以肯定的是碘仿纱条的存在是导致术后发热率高、发热迁延时间长的根本原因。

    A、B组的伤口愈合的过程是不同的。A组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伤口的闭合要在抽出碘条2~3天后才开始。B组愈合机制是血凝块充分充填于松弛切口内,术后12~24h内两侧的腭瓣便与上颌骨贴合,血凝块很快被机化、肉芽生长、纤维组织形成,一般在术后2~3天伤口可以收缩闭合,避免了因抽取碘条后遗留较大死腔而引起的继发出血和感染。由于术后松弛切口内的血块形成和腭瓣与上颌骨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与碘仿纱条相同的减轻组织张力的作用[4]。A组患者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易致创缘外翻、隆起,使两侧腭瓣中线处呈窝沟状,易致食物残渣滞留,不利于口腔卫生,增加了裂隙处创口缝线感染的机会[7]。B组患者口腔内由于无碘仿纱条存在,在饮水时能对口腔内的伤口进行良好的清洁作用,口腔卫生状况好;同时避免了因碘仿纱条刺激性气味和异物感引起患者厌食、恶心呕吐,使患者正常饮食,保证了营养的供给。这也是两组在恶心呕吐、食物残渣存留及食欲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的原因。

    总之,腭裂修复术中彻底止血、粘骨膜瓣充分松弛、腭瓣无张力缝合是保证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不应过份强调松弛切口内碘仿纱条的作用。腭裂术后松弛切口的裸露疗法简单、实用、可靠,全身和局部反应轻,便于保持口腔卫生清洁,有利于患者的正常进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9.

    [2]郑 瑛,周昌龙,侯成群,等.不同肾上腺素浓度张力性侵润对腭裂手术中止血效果的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3):325-326.

    [3]万林忠,邢树忠,陶震江,等.腭裂松弛切口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杂志,2002,22(1):18.

    [4]袁封奎,来庆国,郭秀会,等.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三种处理方法的疗效对比观察[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14(3):246.

    [5]张 莉,陈 涌,杨 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