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69640
温阳通脉协定方治疗心阳虚衰型缓慢心律失常96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薛玉杰
第1页

    参见附件(2750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通脉协定方治疗心阳虚衰型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心阳虚衰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口服温阳通脉协定方,100毫升/次,每日2次,对照组48例口服阿托品,0.6毫克/次,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8%,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通脉协定方治疗心阳虚衰型缓慢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关键词】温阳通脉协定方;心阳虚衰;缓慢心律失常;阿托品

    【中图分类号】R25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49-02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用温阳通脉协定方治疗心阳虚衰型缓慢心律失常48例并与阿托品治疗48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6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心阳虚衰型缓慢心律失常诊断[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38岁-86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心率40-45次/分6例,心率46-50次/分29例,心率51-55次/分13例;对照组48例,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36岁-84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心率40-45次/分4例,心率46-50次/分30例,心率51-55次/分14例;2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予温阳通脉协定方(唐县中医院制剂室制)口服,日1剂,分2次空腹温服。(方药组成:鹿茸5g、桂枝6g、麻黄6g、生地9g、麦冬9g、木香6g、炙甘草3g 上药水煎两次,取汁200毫升为1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1.2.2 对照组:予阿托品片(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42021570)0.6mg,每日3次口服。

    1.2.3 疗程:2组均30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项目: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心室率及乏力、头晕、气短、畏寒及舌苔、脉象变化情况。

    1.4 诊断标准:参照心阳虚衰型缓慢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1-94)):脉律小于55次/分,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缓、结而无力。

    1.5 疗效标准:参照心阳虚衰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ZY/T001.1-94))[1]

    1.5.1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心律失常消失或心电图心室率提高10次/分以上;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或心室率提高5次/分以上;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或未达到以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2 临床脉症疗效标准:参照国际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乏力、头晕、气短、畏寒及脉象等进行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均以0~3分计;0分:无症状;1分:轻度,稍加注意感到有症状;2分:中度,自觉有症状不影响工作;3分:重度,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表1

    表1 心阳虚衰证症候分级量化表

    1.5.3 临床脉症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脉症总分下降≥75%;有效:治疗后脉症总分下降≥50%;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效果。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心电图心室率改善情况:治疗组心室率改善46例,其中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心率改善31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4.58%;2组心电图心室率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详见表2:

    表2 心电图心室率改善比较表

    2.2 临床脉症改善情况:治疗组临床症候改善46例,其中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2%;对照组临床症候改善31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2.08%;2组临床脉症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详见表3。

    表3 临床症状改善疗效比较表

    2.3 毒副反应: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毒副反应。

    3 讨论

    目前,缓慢心律失常是许多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期并发症,一旦发生,预后不良,近年来,尽管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逐渐下降,但缓慢心律失常发病率仍呈上升态势,尤其是心脏疾患终末期并发的缓慢心律失常以心阳虚衰多见,因此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极大重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缓慢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已有一系列药物和方法被证实对能改善症状,可纠正、逆转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发展。例如:(1)阿托品、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可显著提高心室率、改善症状,适用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一过性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术前治疗;(2)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前景,尤其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以上方法上存在药物耐受不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和造价昂贵等不利因素。传统医学中有许多中草药验方对缓慢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并且安全有效。我们的温阳通脉协定方就是在此基础上研制的。《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命门火衰,真阳不足而怔忡者,右归饮。”提出慢缓慢心律失常病本在肾;《医宗必读-悸》“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眠”则指出了缓慢心律失常的病理变化为“正气虚而悸”。《汤本求真》认为:“外因虽有作用,若不与内因结合,则不能成立,此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外邪侵袭,七情刺激,饮食不节,体质虚弱等均可直接或间接损伤于心,全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全心之血脉痹阻,心失濡养而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外,往往还多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等症[2]。以上诸症产生的原因恰恰在于:肾为诸阳之本,心脉搏动循行也自然“资始于肾”,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虚微,不能温运血脉而致[4]。笔者认为缓慢心律失常病因复杂:或外邪侵袭,或七情刺激,或饮食不节,或体质虚弱,但最终结果为肾中真阳不足,心阳虚微,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缓之脉,而发本病。针对以上病机,继承前人理论,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研制了温阳通脉协定方,方中:以鹿茸为君,峻补肾阳;桂枝、麻黄为臣,温通心脉,祛散血脉之寒,其中桂枝兼以引药归于心经;生地、麦冬以佐诸药,滋养心阴,防温燥伤阴;木香行气健脾,防补益滋腻[3]。全方协调共奏温阳通脉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说明:鹿茸提取物可保护心肌细胞膜和微粒体膜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钙内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