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69198
不同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卢红彦
第1页

    参见附件(1554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56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中医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疗效和面肌恢复情况 。结果:三组之间功能恢复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88.4%和92.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 针灸;穴位注射; 面肌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2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①发病前有受凉史或无明显诱因。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到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 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郭疱疹等。③已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④肝、肾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5)病人以同意并签字者

    1.2 排除标准:排除腮腺炎、化脓性淋巴结炎或中耳炎.颅底肿瘤等引起面神经核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3 一般资料

    1.3.1 收集自2008年到2011年共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136例排除其他原因导致面瘫,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分为A组 电针+针灸+强的松 B组电针+针灸+强的松+穴位注射 c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年龄和病情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2 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指由面神经核团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神经瘫痪,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它占面瘫发病总数的73%,每年发病率为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占周围性面瘫的0.3%~2%)

    1.3.3 治疗方法:A组(电针法+针灸+强的松):选取阳白与太阳、下关与颧髎、地仓与颊车为三对主穴;针灸取穴颊车、地仓、太冲、风池、合谷、人中、承浆(取双侧), 每次选取4-6个, 均用平补平泻, 每日1 次。醋酸泼尼松60mg晨起顿服,每3日后递减。除激素10天后停药外, 电针法+针灸治疗时间为20天。

    B组(电针+针灸+强的松+穴位注射):局部穴位透刺注射及远端穴位注射: 用弥可保注射液1ml。局部取阳白穴透鱼腰、鱼腰透攒竹、地仓透颊车、四白透地仓;远端取曲池、合谷、足三里。以上穴位每次选2组, 每日1次, 交替轮换使用, 选择5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针头,注射弥可保药液每处0. 5ml,分两处注射完后快速出针, 局部用消毒干棉球按压1~2min。醋酸泼尼松60mg晨起顿服,每3日后递减。除激素10天后停药外, 穴位注射法治疗时间为20天。电针和针灸方法同上

    C组 (强的松+穴位注射)方法同A组

    1.3.4 面肌功能判断:1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主要是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所见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有近20 种。H-B评估系统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运动时的5种状态:静态、前额纹、闭眼、嘴角及是否伴有联动或面肌痉挛,然后按变化轻重分为6级。我们采用H-B法

    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神经动态观评分-神经静态观评分-发症评分。面神功能评分满分为50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面神经功能评分在47~50分之间;Ⅱ级:轻度/轻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35~46分之间;Ⅲ级:中度/中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25~34分之间;Ⅳ级:中重度/中重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V 级:重度/重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14 分以下。

    1.3.5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判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50分;显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分;无效:无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不大。

    1.3.6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视为所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比性分析采用t检验或X2检验。有效性分析两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安全性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 结果

    2.1 面肌功能评分:治疗组A组治疗前21.15±2.01 治疗后38.2 ±3.11治疗组B组治疗前20.20 ±2.06治疗后42.1 ±3.01c组对照组 治疗前20.12± 2.03治疗后 30± 3.01A B C三组前后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三组之间面肌功能恢复情况 差异无显著性

    2.2 临床疗效:治疗组A组治愈率72.7%B组治愈率81.8%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以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为显著特征,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针灸、运动疗法等。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是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经典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起用激素对于疾病控制和预后均有意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5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