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54905
经方皮肤科应用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欧阳卫权
第1页

    参见附件(194KB,2页)。

     摘要:《伤寒论》经方药简效宏,历验不爽。将其活用于皮肤科疾病治疗,亦常获佳效。通过病案举例,兼谈目前中医凉药滥用和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弊习。

    关键词:经方;皮肤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08-02

    《伤寒论》经方药简效宏,历验不爽。笔者将其活用于皮肤疾患,若辨证准确,方证对应,常获佳效。

    今举皮肤科案例数则,皆前医滥用寒凉、盲目“中西医结合”未效,经辨证纠偏得愈者。然此种凉药滥用及盲目“结合”之弊习,临床已司空见惯,不能不令人慨叹。

    对滥用凉药现象,江西万友生老中医曾痛斥其害:“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二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临床屡见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现在临床常见到的是:一遇高热,静滴少不了清开灵、双黄连,谓能退烧;一见感冒,开方就是板蓝根、大青叶,谓能抗病毒;若是炎症,芩连、知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摇笔即来,谓能抗菌消炎。其结果,适得其反。于是不得不求助于西医西药,如清开灵加退热药、板蓝根加抗病毒药、芩连加抗菌药,习用既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并谓此乃“中西医结合”。而诸般疾病,小到头疼发热,大到急危重症,病病都需“中西医结合”——中药加西药!如此“结合”,尽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抹杀中医临床之疗效,自甘中医从属地位。时至今日,中医临床水平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中医界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如此盲目的、泛滥的“中西医结合”有关!

    1成人水痘高热案

    李某,女,20岁。2006年1月13日晚初诊。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外院诊断成人水痘,给予清开灵静滴及西药治疗未效。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由急诊转来诊治。现见:头面、躯干、四肢散发多量丘疹、水疱,部分结痂。精神差,疲乏困倦,时寒时热,汗出,头晕,咽痛咽干,口干苦,纳少,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予小柴胡汤加味(免煎颗粒,现换算成饮片剂量):柴胡24g,法夏12g,党参10g,大枣10g,生石膏60g,桔梗12g,炙甘草6g,生姜6g,1剂。嘱病人当即开水冲服,门诊留观。1h后再诊,发热减退,测T38.6℃,患者自觉精神好转,头晕、咽干咽痛稍减。继予前方1剂,嘱次日煎服。

    次日再诊,发热已退,测T36.7℃,诸症均减。前方略作调整,再服4剂而愈。

    按本案初起寒热,病在表,而用寒凉清里之清开灵, 即属误用!据笔者临床观察,成人水痘初起类似感冒症状,伴见丘疹、水疱。经中、西医不恰当治疗后多转为少阳小柴胡汤方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