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487962
论脂浊致病(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6期
     3.5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变化它证脂浊病位在血脉,随血留行全身,致病复杂多变。脂浊滞于脉中,结于心脉,则心脉痹阻;滞于脑脉,则脑脉不畅;滞于肝脉,则肝脉痹阻;滞于肠脉,则肠脉痹阻;滞于四肢血脉,则四肢脉道受阻。

    3.6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功能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停滞化生痰湿脂浊,具有重着黏滞的特性,因而脂浊致病也表现为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的特性。临床常见的眩晕、中风、胸痹等病,反复发作。

    3.7 多见肥胖人滑腻舌苔 脂浊多由脾胃功能受损引起,脾喜燥恶湿,温易困脾土,上蒸腾于舌面,即表现为滑腻苔,“肥人多脂”,“肥人多湿”。

    4 脂浊致病与脏腑的关系

    脂膏是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并随津液敷布周身,参与营养和代谢。由于饮食不当,年高体衰或其它病引发,导致脾肝肾三脏失常,或使脂质不能正常运转,或多余脂质排泄不及,成为脂浊,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日久引发胸痹中风等病。属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之证,虚为脏气虚而运化失司,实为脂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4.1 脾失健运是痰湿脂浊致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升清,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