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487903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6期
     论》)等燥热内盛之象。燥热与阴虚往往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进一步发展可因热郁或阴伤气耗而致血行不畅的血瘀证。

    3.2心移寒于肺肺失宣肃《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寒主收引,肺为寒柬,失宣肃之功,与肺痿不用同理,不能布化宣散气血津液于四脏及全身百骸,而使水津直趋于下,发为肺消,张景岳所谓:“金寒水冷,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者也。”《太素》注:“心将寒气于肺,肺得寒发热,肺焦为渴,名日肺消”。

    4 临床症状的描述

    《内经》对消渴临床证状的的描述较丰富。《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腹消”。《素问·剌热》对“肾热病”的证状描述为“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在《素问·风论》中,“漏风”之证是“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奇病论》中对“脾瘅”的主证描述是“口甘,消渴”。《灵枢·五味》认为:“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咽路焦,舌本干而善渴”。《素问·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饮如怀。”

    [ 上 页 ], 百拇医药(张海燕)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