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84545
艾灸增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刘慧荣,王乾瑶,吴焕淦,王茎,周次利,崔云华,周恩华,口锁堂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IL-6表达,探讨艾灸后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模型组,艾灸A组,艾灸B组,艾灸C组,每组8只,选取天枢穴施以不同灸量的麦粒灸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区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天枢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艾灸治疗后,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改善。(2)造模后,模型组穴区HSP72和IL-6表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目标总面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艾灸治疗后,穴区HSP72和IL-6表达增强。阳性目标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艾灸A组、艾灸B组穴区HSP72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艾灸组穴区IL-6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艾灸B组穴区HSP72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A组、艾灸B组穴区IL-6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同灸量组间,穴区HSP72和IL-6表达呈现不同程度增强。结论:麦粒灸可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变化,增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不同灸量具有不同治疗效果。

    关键词:艾灸;溃疡性结肠炎;穴区;热休克蛋白72;白介素6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45-04

    [FQ(9*2。25,X-W]

    收稿日期:2009-12-0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522900);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200802680001);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30304)

    作者简介:刘慧荣(1976-),女,河北容城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通信作者:周次利(1980-),女,博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zhoucili2010@126.com。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目前UC确切的病因和病机仍不明了,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2-5],包括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6],与UC致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已被广泛接受。大量研究证实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7-9]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10-13]积极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研究显示UC 可诱导HSP[14]和IL[15]的表达,并且血清IL-6可显著反映UC患者病情的活动度[15]。针灸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在中国已有很长的临床实践了。最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针灸是治疗UC的有效方法。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改善UC患者的生活质量[16],降低结肠炎活性指数[17]。机理研究显示针灸能改善UC大鼠病变部位的组织形态[18],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18],下调单核细胞因子[18],抑制IL-1β和IL-6 mRNA[19],等。但是,穴位在针灸治疗UC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了。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穴位通过经络系统将体表与脏腑组织相联系,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组织功能,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同的针灸刺激量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穴位是针灸作用于机体的第一环节,是针灸治疗和预防疾病获得疗效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所以,研究针灸前后穴区相关变化,以及刺激量对穴区相关变化的影响,对揭示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艾灸前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同时,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用体重为(120±10)g的雄性清洁级SD(Sprauge-Dawley)大鼠44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所有动物购回后室温喂养1周,无不良反应,饮食饮水正常者,即纳入实验。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34只。

    1.2 模型制备

    参照徐叔云等主编的《药理实验方法学》[20],以人的结肠作为抗原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人的新鲜结肠来自于外科结肠样本, 加入适当生理盐水,3000r/min离心30min,上清液提纯测定蛋白质含量,并与Freund佐剂混合配成乳剂。造模大鼠首次于后足趾皮下注射抗原1ml(蛋白含量6mg),并分别在第10、17、24、31天于前足趾皮下、背部皮下、腹股沟皮下、腹腔内注射抗原1ml(蛋白含量6mg,腹腔内注射不加完全弗氏佐剂),至第38d造模大鼠用2%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后,用3%甲醛2mL灌肠,留置1h,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再用抗原液(12mg/mL不加佐剂)2mL灌肠,留置2h,生理盐水冲洗。正常组用生理盐水做与模型组相同操作。

    1.3 模型鉴定及分组

    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各2只断头处死,通过结肠HE染色,鉴定造模是否成功。在确定模型制备成功的基础上,将模型组剩余32只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A组,艾灸B组,艾灸C组,每组8只。

    1.4 艾炷制备

    艾炷以精制艾绒制成,每一艾炷成麦粒大小,重约1.5mg。

    1.5 治疗方法

    艾灸A、B、C组,艾炷置于大鼠双侧天枢穴皮肤上,点燃,每一个艾炷可燃烧数秒钟。当艾炷燃烧完毕,以相同的方式点燃下一个艾炷。艾灸A组,每穴灸8壮,1天2次,连续治疗10天。艾灸B组,每穴灸3壮,1天1次,连续治疗10天。艾灸C组,每穴灸6壮,2天1次,连续治疗10天。模型组和正常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做与治疗组相同的抓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23kb)